若小孩,特別是一兩歲時,沒有機會接觸細菌、病毒,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

若小孩,特別是一兩歲時,沒有機會接觸細菌、病毒,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

原來環境過於乾淨,也可能帶來健康隱憂。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發現,COVID-19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罹患濕疹的風險明顯較高。專家推測,這或與疫情期間的過度清潔有關,導致嬰兒腸道菌群失衡,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

近10年來,科學界逐漸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相關研究卻相對稀少。

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我在臨床看診時發現,有些患者症狀輕微,有些卻嚴重至需入住加護病房,我和團隊便開始研究這些患者腸道菌群是否有什麼不同。我們發現,部分重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系統出現失衡。這促使我們展開更深入的研究,並發現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免疫系統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

疫嬰腸道菌失衡 濕疹過敏增34%

後來,團隊想要探討疫情對兒童的影響,設計了一項特別的研究,對比疫情前(2019年)與疫情期間(2020年)出生嬰兒的腸道菌群。透過分析兩組嬰兒的糞便樣本,結果顯示他們的腸道菌群差異相當大。

疫情前出生的嬰兒,腸道菌群正常、發展良好;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腸道細菌的生長較為落後、不夠成熟,菌群多樣性也有所下降,出現失衡現象。

這時許多人會問:腸道菌群失衡又如何?為何家長需要擔心?知道這一點有什麼意義?研究同時也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小孩有更高的濕疹發病率。根據2022年的全球資料,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濕疹及過敏症的發病率上升了約34%;在香港,甚至上升高達約46%。

70%免疫細胞藏在腸道

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呢?原來,腸道菌群對免疫系統的發育極其重要。人體約有70%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內,若菌群不夠成熟、缺乏多樣性,或壞菌變多、益菌變少,這些免疫細胞就難以正常發育。當孩子長大後,突然接觸到各種細菌、病毒時,免疫系統可能無法有效應對,因而更容易出現濕疹等疾病。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基因,如父母本身患有濕疹。然而,基因的改變不會在短短5年內就顯現出來,所以濕疹增加的現象,很可能與COVID-19疫情有關。

首先,疫情期間,許多小孩生病、發燒,使用抗生素治療,這可能破壞了腸道菌群。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科學界一貫提出的‘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這個假說很符合目前的情況:過去5年內,小孩從出生起就戴上口罩、頻繁洗手、使用消毒液,生活環境過於乾淨,缺乏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若小孩,特別是一兩歲時,沒有機會接觸細菌、病毒,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

腸道缺雙歧桿菌 量少成熟慢

透過分析嬰兒的糞便樣本,研究發現他們的腸道菌群中缺少了許多一般嬰兒常見的細菌,尤其是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其中的常見菌種包括短雙歧桿菌(B. breve)以及兩歧雙歧桿菌(B. bifidum)。不僅細菌數量較少,成熟程度也相對落後。

人體腸道中約有40萬億個微生物,其中雙歧桿菌尤為重要。這類細菌通常在嬰幼兒時期數量較多,能分泌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以促進免疫細胞,特別是T細胞的發育,説明整體免疫系統成熟。若缺乏這類細菌,可能會提高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風險。

菌群失衡 損膚傷腦

此外,雙歧桿菌也會在腸道中釋放某些代謝物,這些物質可經由血液迴圈到達皮膚,幫助抵抗外來細菌入侵,維持皮膚健康。相反地,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釋放出有害代謝物,經血液傳送到皮膚,增加皮膚疾病的風險。

這種腸道與皮膚之間的聯繫,在科學上被稱為‘腸道–皮膚軸線’(gut–skin axis)。若腸道中缺乏雙歧桿菌,便可能增加皮膚過敏、因食物或藥物引起的皮膚反應、皮膚紅腫(rash)、青春痘等風險,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濕疹。濕疹會引起瘙癢,有可能影響孩子的睡眠,進而影響情緒與整體生活品質。

另外,腸道菌群失衡也可能影響大腦,這種關聯被稱為‘腸道–大腦軸線’(gut–brain axis),同樣可能影響情緒與睡眠狀況。當然,腸道本身也可能出現問題,例如腹瀉、腸胃不適、腹痛等症狀。

未必要查糞 攝取益生元更普遍

事實上,腸道菌群失衡的問題極為普遍。我們曾對香港1000名不同年齡層人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人都有腸道菌群失衡的情況。不過,現實是,很少人會特地檢查糞便,也不是每個地區都有糞便檢測服務。一般的孩童濕疹患者,往往都是在出現症狀後,才發現腸道菌群已失衡。預防不足,是當前最大的挑戰。

那麼,要如何預防呢?其實不一定非得檢查糞便,可以從幾個較普遍的做法著手。首先是飲食。透過日常的健康飲食攝取益生元(prebiotics),即益生菌的食物來源,有助於益生菌的生長。同時,適量的運動也能促進腸道菌群的發展。

接觸大自然 讓腸菌多樣性發展

此外,兒童的生活環境也不宜過度清潔。適當地讓小朋友在戶外、大自然中活動、玩耍,接觸環境中的有益菌,有助於腸道菌群的多樣性發展。

若屬於濕疹的高風險族群,適當補充益生菌保健品,也可能是一種理想的做法。哪些情況屬於高風險族群?如有濕疹家族史、在COVID-19疫情期間出生(長期處於過度衛生的環境中)、以剖腹產出生,或日常飲食不健康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雙歧桿菌減少。

長期服抗生素 嬰幼兒受影響難逆轉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尤為重要。若在年幼時曾持續一段時期服用抗生素,甚至在胎兒時期,若母親曾使用抗生素,都可能導致腸道中的雙歧桿菌減少。

抗生素多為非針對性藥物,在短期內能有效殺死致病菌,幫助病情好轉;長遠而言,抗生素同時也會破壞腸道中的有益菌,特別是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幼兒,會有更大的影響。許多研究指出,抗生素對嬰幼兒造成的菌群改變,甚至可能無法逆轉,長期影響可能要數年後才會顯現,這點值得高度關注。

抗生素抗藥性壞菌增3倍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體內攜帶具抗生素抗藥性的壞菌,如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風險,較疫情前出生的嬰兒高出3倍。這很可能與嬰兒早期過度使用抗生素有關。而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也是醫學界長期以來關注的課題。

因此,在無法避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特別是10歲以下兒童,建議適度補充經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的益生菌配方,有助於保護腸道健康。

益生菌保健品一般都是安全無害的,不含藥物成分,尤其不含家長常擔心的類固醇。類固醇及治療嚴重濕疹的生物製劑(biologic agents)可能帶來較多副作用。

宏基因組測序:探細菌祖先 追蹤後代

前面提到,我們的研究對比了疫情前與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群。人體腸道中約有40萬億或400兆個微生物。為了深入分析糞便樣本中的這些微生物,研究團隊採用了2項技術:宏基因組測序(metagenomic sequencing)以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過宏基因組測序,能深入解析腸道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訊息,不僅可辨識出細菌的分類層級,還能進一步區分菌屬甚至菌種。簡單來說,不只是看得出細菌的‘祖先’,還能追蹤其‘後代’,讓整體腸道菌群的組成與演變一覽無遺,避免忽略重要的菌種。

AI分析 24小時內完成

AI技術則能迅速處理及分析大量資料,辨別出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並指出與濕疹等疾病相關的細菌。

在引進AI之前,研究人員需看著電腦螢幕,以人工方式逐一解讀基因序列,過程可能耗時數周,且需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準確性也較低;AI分析則能在約24小時內完成,大幅節省時間與成本,同時提高精准度。尤其在疫情期間,時間格外珍貴,AI有助於加快獲取研究成果。

選購益生菌先看科學驗證

香港中文大學團隊運用AI找出疫情嬰體內缺乏的菌種,並設計出專為亞洲人研發的濕疹益生菌配方。AI可精准挑選菌種與劑量,並以微膠囊技術保護益生菌,確保順利抵達腸道定植。

臨床試驗顯示,該配方除能補充特定益生菌,亦促進其他有益菌生長,改善腸道微生態。

選購益生菌產品時,消費者應留意產品是否有科學證據支援。現今公眾教育程度提高,對健康也更重視,希望消費者懂得主動提出這些問題,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250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