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與好吃,要達到平衡,一點也不容易。但只要多傾聽和溝通,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飲食方式,你開心我開心,何嘗不是雙贏?

吃好與好吃,要達到平衡,一點也不容易。但只要多傾聽和溝通,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飲食方式,你開心我開心,何嘗不是雙贏?

最近碰到了許久不見的病患,是一位年近60的女士。之前她來找我諮詢的時候,被診斷為鼻咽癌第二期。儘管她飽受疾病和療程副作用之苦,但她積極配合治療,且鬥志頑強個性開朗,完成放療和化療後,總算康復了。

這次再見到她,雖然各項健康指標都正常,但她明顯情緒低落,往日掛在臉上的笑容也不見了。正當我想瞭解她的近況時,她抬起頭,猶豫了一下,問道“Miss Lee,白飯是不是很不健康?我的孩子不讓我吃白飯,說會導致癌症復發,只讓我吃糙米飯。可我吃了幾十年的白飯,換成糙米飯,我實在吃不慣。”

飲食喜好人人都不同

細聊後才知曉,出於對她健康的考慮,孩子們給她設定了許多飲食限制。禁吃白飯只是其中之一,現在的她飲食十分清淡且無煎炸,愛吃的食物吃不了,這導致她的胃口變差,精神也不太好。我想探討的並不是白米飯和糙米飯哪個更好,也不是飲食是否必須低鹽、低油和低糖,而是當面對疾病時,個人的飲食喜好是否還應該被考慮呢?

飲食喜好是非常個人的事,你喜歡吃的別人未必喜歡。有人愛吃榴梿,有人卻一聞到就避之不及。當不喜歡吃榴梿的人被迫品嘗榴梿,這對他來說可不是享受,而是難受。為健康考慮是對的,但如果完全吃不下所謂的“健康食物”,那也不必視為大錯。

合理飲食非壓抑

說到這裡,並不是想鼓勵大家毫無節制地跟隨喜好任意進食,但壓抑自己的喜好而做出的改變,往往很難持久。在我的門診案例中,見過許多這樣的例子。最好的方式,也是通常飲食治療師在諮詢過程中會特別關注的,是在現有的飲食習慣和喜好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我常常會多問一句“你喜歡吃什麼?”,然後再適當地把這些食物融入飲食計畫,或者與病患討論能適當的食用量和次數。這樣病患才會對飲食計畫有更多期待。比如,膽固醇高但想吃肉骨茶?沒問題,可以加些生菜和金針菇,選擇瘦肉,並叮囑病患多久吃一次才恰當。當然,健康的飲食調整從來不只是依賴一次諮詢或一張餐單,而是通過反復的溝通與協調達成的。

吃好與好吃,要達到平衡,一點也不容易。但只要多傾聽和溝通,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飲食方式,你開心我開心,何嘗不是雙贏?再完美的飲食計畫,如果無法實踐,那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242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