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文化中,精神疾病往往難以被理解,導致許多個案被誤診或忽略。部分民眾甚至將症狀解釋為‘鬼上身’或靈異事件,進而對精神治療產生排斥心理。

在亞洲文化中,精神疾病往往難以被理解,導致許多個案被誤診或忽略。部分民眾甚至將症狀解釋為‘鬼上身’或靈異事件,進而對精神治療產生排斥心理。

編按:DID,即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台灣常見翻譯為「解離性身分障礙症」,舊稱「多重人格障礙」。

人格解離障礙(DID)與思覺失調症常被混淆,但本質不同。DID是多重人格與記憶斷裂,幻聽多為內在對話;思覺失調則以妄想、幻聽為主,聲音陌生具威脅性,語言常語無倫次,兩者診斷與治療方式也不同。

民眾常將人格解離障礙(DID)與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混淆,這兩種疾病在某些表面症狀上確實存在相似之處,例如都可能出現幻覺(聽覺、視覺或觸覺幻覺),因此在臨床上有時容易被混淆。然而,兩者的本質卻截然不同。

DID屬於一種‘解離性障礙’,其核心問題是個體在遭受壓力或創傷時,將意識、記憶、身分等心理功能加以分離。患者會出現兩個或以上獨立的人格狀態,這些人格會交替控制其言行,並伴隨記憶斷裂的現象。相對地,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病性障礙’,其主要特徵包括妄想(如被害妄想)、幻覺(多為幻聽)、語言與思維混亂,患者的行為異常,與現實嚴重脫節,常無法分辨真實與想像,出現不合邏輯的信念或行為。

內在對話 vs 陌生幻聽

DID患者有時也會聽見內在的聲音,例如來自其他人格的對話,但這些聲音通常與個人內在經驗或記憶有關,具特定情境背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聽則多為陌生、無來源的聲音,內容可能帶有批評、威脅或命令性質,且患者堅信這些聲音是真實存在,無法辨識其為幻覺。

此外,DID患者在不同人格之間的語言、肢體與行為表現差異明顯,例如從理智沉穩轉變為粗暴咆哮,甚至筆跡、慣用手、語氣、身體語言也會有所不同,這些變化往往具有內在邏輯與穩定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則可能出現語無倫次、語意破碎的表達,例如‘外星人要暗殺我’等與現實脫節、缺乏邏輯的言語,這是思維障礙的典型表現。

以心理治療為核心

DID的治療方式與其他精神疾病不同,主要以心理治療為核心,例如創傷導向心理治療(trauma-focused therapy)、結構式解離治療(structural dissociation therapy)及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這些治療方法著重于協助患者整合過往創傷經歷與記憶,而藥物僅具輔助性功能,例如用於處理伴隨出現的焦慮、憂鬱或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情緒問題。

在DID的治療中,人格整合與創傷處理是兩大核心目標。治療的重點在於將不同的解離人格整合為一個統一且穩定的身分,幫助患者重新建立一個具連貫性與穩定性的自我,同時以安全且有系統的方式處理深層創傷。

讓人格相互溝通 自然融合

所謂‘人格整合’,指的是將原本分裂的多個身分狀態(或稱為‘人格’、‘部分自我’)逐漸融合為一個協調、穩定的整體。這並不意味著要‘強迫某個人格消失’,而是透過心理治療,讓這些人格能夠相互溝通、理解彼此的角色與傷痛,進而自然融合。

治療的目標包括建立安全感、穩定生活與情緒、促進不同的人格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同時處理與整合創傷經歷。這是一個需要勇氣、時間與外界支持的漫長過程。然而,許多DID患者在初期對心理治療抱持抗拒態度,就如《刑偵12》中的刑凱(張振朗飾)一開始無法接受治療一樣。要讓DID患者願意正視並面對自身創傷,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被誤為“鬼上身” 排斥精神治療

在亞洲文化中,精神疾病往往難以被理解,導致許多個案被誤診或忽略。部分民眾甚至將症狀解釋為‘鬼上身’或靈異事件,進而對精神治療產生排斥心理。由於DID本身就是極為罕見的病例,因此許多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對此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務經驗。

DID也常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思覺失調症、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雙相情感障礙,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亦稱創傷後遺症)等。這些誤診不僅延誤治療時機,還可能導致患者耗費大量醫療資源與時間,更可能因接受不當的藥物治療而出現副作用,因為這些疾病的治療多以藥物為主,而非以心理治療為核心。

共存不等於和平   治療助穩定自我

部分DID患者會質疑:‘我能與其他人格共存,為何還要接受治療?’然而,這些人格往往各自具有獨立的性格與觀點,可能與主人格產生衝突,甚至導致自我傷害等行為。此外,部分人格未必能完全受主人格控制,進而引發人格混亂的現象。因此,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協助患者整合不同的人格,使他們能學會共存,或最終融合為統一的自我。

透過治療,患者可逐步提升主人格的控制力,降低內在衝突,減輕情緒與功能上的困擾。同時,心理治療也能幫助患者面對並處理深層創傷,逐步實現更穩定的生活狀態。
DID的治療時間並無明確上限,視病情嚴重程度而定。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接受治療。最關鍵的,仍是患者本身的配合度。

開車到家卻忘路?大腦斷線短暫解離

還有一種現象被稱為短暫解離現象(transient dissociation),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駕車回家時,完全不記得自己是怎麼開回來的,等到回過神時,車子已經停在家門口?這正是一種暫時性的意識與現實脫節的經驗。

短暫解離並不等同於精神疾病,而是一種在壓力、疲勞或重複性高的習慣性情境中,人類大腦自然產生的狀態。這其實是大腦的一種節能或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處於創傷或極度壓力、情緒超載的情境時,大腦可能會暫時‘斷線’,説明我們從當下的痛苦中抽離。

發生頻繁須求醫

這種現象雖然會出現片段記憶空白,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正常現象,並不是DID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前兆。例如在電影院中,一些觀眾過於投入劇情,也可能短暫忘記自己身處戲院,直到電影結束才回到現實。

短暫解離現象通常無需過度擔憂,也不需要治療。但若這類現象發生過於頻繁,或出現長時間失憶(如記憶空白長達數小時至數天),且已嚴重干擾人際關係或日常生活功能,則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專業評估與協助。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166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