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偏頭痛之謎!國內團隊發現血液指標 有助未來偏頭痛精準治療

很多偏頭痛患者長期被誤解、忽視或誤診,這份研究則提供了可能的客觀診斷標準,除了幫助醫師診斷,同時也能幫助病患對自己的病有更多理解與掌控權。

很多偏頭痛患者長期被誤解、忽視或誤診,這份研究則提供了可能的客觀診斷標準,除了幫助醫師診斷,同時也能幫助病患對自己的病有更多理解與掌控權。

偏頭痛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盛行率高達15%,全球患者超過10億人,女性為男性約3倍,更名列第二大失能原因,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與生活品質。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醫師指出,偏頭痛至今仍缺乏可量化的生物標記與客觀診斷方式,腦部影像通常無異常發現,醫師只能依賴病患主觀敘述診斷,加上偏頭痛具明顯的「發作期」與「非發作期」變化,要在發作當下成功抽血分析極為困難,不過國內4大機構聯手研究、找到了微小的線索。

發現疾病特異的核酸 捕捉偏頭痛動態指標

202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Victor Ambros 與 Gary Ruvkun 兩位學者,因他們於 1993 年首次發現微核醣核酸,並揭示其如何在基因轉錄後調控蛋白質製造,開啟了基因調控研究的全新領域。今年臺北榮總、陽交大醫學院、中研院和國衛院4大機構,則聯手找到偏頭痛病人中特異的「微核糖核酸」。研究團隊在120名受試者中發現,特定微核糖核酸(如miR-183、miR-1307-5p等)在偏頭痛病患與正常人之間有明顯差異,可以區分有病和沒病、屬於「疾病狀態」的訊號;部分僅在發作期才有顯著變動、不發作時與常人無異、屬於「疾病活性」的訊號。這些反應身體狀況的訊號,如果結合先天的基因風險分數,可以有效分辨偏頭痛病患高達9成的準確度。

此外,透過生物資訊分析發現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訊息傳遞路徑,顯示偏頭痛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密切相關,也證明女性為何更容易偏頭痛。這份研究刊登在《Brain》期刊中。

偏頭痛不再只有症狀描述 未來有更具體的生物指標 

陳世彬醫師指出,過去偏頭痛沒有客觀診斷方法或生物標記,現在證實偏頭痛可能有具體的生物指標,希望未來能真正走進臨床,協助醫師在尚未發作前辨識高風險族群、監測病程變化,甚至作為治療反應評估工具,實現真正的精準醫療。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王嚴鋒也表示,很多偏頭痛患者長期被誤解、忽視或誤診,這份研究則提供了可能的客觀診斷標準,除了幫助醫師診斷,同時也能幫助病患對自己的病有更多理解與掌控權。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偏頭痛可以具體檢測,未來偏頭痛可望透過血液「被看見」,也開啟未來「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偏頭痛的可能性,也就是透過抽血,檢驗血液中的生物標記來反應腦中病生理變化,增進醫師和病人對偏頭痛的認識,進而採取更好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