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經驗,針灸結束後沒有移除徹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學部林舜穀醫師和他的團隊,透過改善針灸治療流程並結合數位科技與團隊協作,大大降低漏拔針的機會,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中。
漏拔針可能引發健康風險 新SOP降低遺漏風險
「漏拔針」是指針灸治療結束後,有針具沒有被取出,可能引發局部疼痛、出血、感染,甚至造成病人心理負擔與醫療爭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此次研究針對2018至2021年間13,920例住院病人的針灸療程進行分析,比較原有標準作業流程SOP與新制數位SOP之間在「漏拔針」事件上的差異。結果顯示,新制SOP能將每千次治療的漏拔針事件從6.8次降至2.2次,風險大幅下降近六成,安全效益明確。
新制SOP以「科技輔助+團隊確認」為核心,包括由主治醫師親自操作針灸治療、治療前召開醫療團隊會議清楚交代穴位位置與針數、改用電子系統即時記錄針具數量,以及治療後由醫師與護理人員交叉點收、雙重確認是否針具全數拔除,並簽名完成電子紀錄。
這項研究已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核准,資料來源來自全院病歷與不良事件通報系統,研究架構嚴謹,結果具高度臨床實用性。
流程制度比記憶正可靠 意識不清的病人更需要
林舜穀醫師指出,這項成果證實制度比個人記憶可靠、標準化流程比經驗更值得信賴。尤其中風、癌症、意識不清的住院病人,這類病人通常病況複雜、自主能力低,針灸風險相對較高,這項研究顯示,新流程即使在高風險族群中仍能顯著減少「漏拔針」發生。
林舜穀醫師也表示,中醫針灸若能善用現代管理流程與數位工具,不僅強化療效,安全性也能與現代醫學接軌、與手術室管理的「針具確認」制度類似,大幅減少人為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