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21歲的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亞運培訓國手,然而她自幼即受異位性皮膚炎(以下簡稱異膚)所苦,長期飽受搔癢、紅腫與皮膚滲液等症狀困擾,病症曾遍及全身。尤其當臉部嚴重紅腫時,她甚至有過長達一週不敢出門的經歷。
傳統治療方式對她而言多為暫時緩解,效果無法持久。經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建議,開始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治療三年後,她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停藥後至今已兩年未復發,成功重返熱愛的球場。
異膚是慢性病 長期穩定控制為目標
朱家瑜教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過敏體質有關的慢性發炎疾病,特性在於反覆發作,並非能以短期用藥「根治」的疾病。治療目標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一次性治癒。
隨著醫學進步,目前的異膚治療選擇日益多元,從外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到生物製劑,涵蓋了不同作用機轉及使用方式。特別是近年來的長效針劑,讓穩定控制病情變得更可及,治療便利性也大幅提升。
認識三大迷思 走出異膚誤區
朱家瑜教授強調,異膚患者若想有效管理病情,必須先破除對疾病的三大迷思:
- 看幾次醫生就會好
事實上,異膚並非短期疾病,而可能與焦慮、憂鬱、代謝症候群、慢性蕁麻疹,甚至心腦血管疾病等共病有關。對青少年而言,可能影響其發育與人格建立;對家庭則造成照護與經濟壓力。因此異膚的正確管理與其他慢性病一樣,應以長期控制為目標。 - 有症狀才需要治療
若僅在症狀嚴重時才接受治療,皮膚處於長期慢性發炎狀態,反而易導致反覆爆發與難以修復的病灶。有患者僅短暫治療即停藥,結果半年後病情惡化且併發感染,需更長時間治療。治療異膚的關鍵在於持續、系統性地控制免疫反應,非單靠斷斷續續的局部用藥。 - 異膚一定要長期吃藥
現今治療選項已擴展至針劑與標靶藥物,部分藥物副作用少、效果穩定,可依病情調整使用方式與頻率。醫師會根據個別嚴重度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在有效控制下,部分病灶甚至難以辨認曾為異膚患者。
與醫師對話 掌握個人化治療方案
朱家瑜教授建議,病友就診時可把握三個關鍵問題與醫師討論,包括:「我的異膚可以改善嗎?」「我該如何改善症狀?」「如何維持穩定狀態?」這不僅有助病友理解治療目標,也讓醫病關係更具合作性與延續性。透過個別化策略與生活習慣調整,異膚與生活並行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
止癢少副作用 長效針劑帶來異膚穩控契機
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異膚病友協會理事黃毓惠表示,臨床觀察發現,病友對治療的主要期待包含:有效止癢、減少就診次數、副作用低、生活不受干擾、用藥便利,以及病灶穩定。這些目標已逐步在新型療法中被實現。
其中針對中重度異膚患者,傳統外用藥效有限,而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已成臨床主流。黃毓惠醫師指出,標靶藥物可透過阻斷細胞內發炎傳導路徑快速緩解症狀,但使用上仍須監控感染風險。生物製劑則針對介白素IL-13,抑制發炎反應,以長效、穩定控制見長,使用方式為每2至4週一次注射,適合無法頻繁回診的患者。
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病友重拾生活信心
目前新一代生物製劑具高親和力與慢解離特性,可大幅延長控制時間。部分病友使用後,停藥長達一年仍未復發,顯示長效穩控的潛力。這對需兼顧學業、職場或家庭的病友而言,是極具意義的進展。
黃毓惠醫師強調,醫療團隊希望不只是提供藥物,更是支持病友在治療中重拾信心與生活品質。「期待每位病友都能帶著微笑離開診間」,這樣的願景正在透過更精準、有效且符合生活節奏的治療方案逐步實現。
醫病密切合作 是邁向穩控異膚關鍵
此外,朱家瑜教授再次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核心在於「長期穩定控制」。只要病友持續與醫師合作、定期回診、遵守用藥與生活調整,就有機會減少復發頻率、降低共病風險,讓異膚不再影響人生的每一步。透過現代醫療的支持,異膚病友也能邁向更穩定、安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