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不必等「成熟」!醫:微創手術搭配德國高階科技 安全性更升級

若患者同時合併其他視力問題,經醫師評估符合條件,可透過選擇相應的人工水晶體一併處理。

若患者同時合併其他視力問題,經醫師評估符合條件,可透過選擇相應的人工水晶體一併處理。

白內障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且因為現代人用眼習慣不佳,也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若白內障未及時治療,病情惡化將嚴重損害視力,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過去傳統白內障手術傷口大、感染風險高,讓許多患者因而卻步。京城眼科診所郭明倫院長指出,現今白內障手術多以微創方式進行,目前更有德國高階白內障科技可輔助術前檢查和手術執行過程,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幫助改善術後視力品質。

白內障不限於銀髮族 醫建議視力達「這度數」就可手術

白內障為常見的眼科疾病,多發生於50歲以上族群。郭明倫院長指出,白內障的發生是水晶體的老化所致,其它因素還包括長時間紫外線曝曬、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外傷、先天性白內障等。近年來也觀察到30至40歲的患者逐漸增多,推測可能與過度使用3C產品,導致水晶體提早發生老化有關。

郭明倫院長表示,白內障的症狀多為視力模糊,即使戴眼鏡也難以改善。部分患者還會畏光、看燈或文字時產生疊影,或是感覺色彩飽和度降低、夜間視力變差等。其中核性白內障會導致近視度數上升,水晶體混濁還可能造成散光;也有患者可能出現老花,但也有人因近視變深,老花反而有所緩解。由於患者之間視力異常的症狀多元,因此還需專業醫師進一步檢查評估。

不少民眾將白內障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未積極治療。郭院長提醒,現在白內障手術大多採用「超音波乳化」的微創手術,若等到白內障「成熟」再處理,所需超音波能量較高,增加手術危險性,甚至無法使用超音波乳化儀,只能改用傳統的手術刀方式進行手術。另外白內障病情惡化也可能發展成青光眼,甚至有失明風險。隨著手術技術進步,郭院長建議患者若視力已影響生活品質,可與醫師討論視個人情況進行手術評估。

德國高階白內障科技輔助術前、術中過程 提升術後視力品質

郭明倫院長進一步說明,傳統白內障手術因傷口較大、出血風險高,術後還可能產生散光。而微創手術傷口僅約0.2公分,散光和手術風險皆降低,目前更有德國高階白內障科技能提供協助,提升整體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有助於提升術後視力品質。在術前評估方面,過去多使用超音波測量眼軸長度,但較嚴重的白內障可能有測量失準的狀況,現在則使用光學式「人工水晶體測量儀」,能從多角度測量並計算眼軸長度,可精準掌握患者眼內結構。

水晶體的植入位置會影響術後的視力改善,對此郭明倫院長指出,「AI全智能晶體導航」能協助醫師定位傷口範圍及人工水晶體位置,彌補以往全靠醫師經驗判斷的限制。即使過程中患者移動導致眼睛角度改變,系統也能根據眼睛血管自動重新定位、減少誤差,提高散光矯正的精準度和術後的視力穩定。手術過程中,具備高解析度的「德國高階眼科手術顯微鏡」可提升立體視覺效果,輔助醫師對距離和深度的判斷,而發展逾30年的「超音波乳化儀」穩定性持續加強,也提升了手術的效率和安全性。

郭明倫院長曾遇過一些患者,第一眼接受傳統手術,相隔數十年後另一眼使用上述高階科技輔助手術,術後反饋表示感受到手術過程和視力改善的明顯差異。「尤其現在術後散光降低,患者可減少依賴眼鏡,就會覺得生活便利許多。」兩眼手術相隔了一段時間,是否會導致視力落差?郭院長說明,雖然早期人工水晶體解析度較低,但雙眼會由狀況較好的一隻眼睛主導視覺,另一眼則為輔助,因此不至於造成太大影響。有意進行白內障手術的民眾,可前往有德國原廠認證的白內障設備認證中心接受評估與諮詢。

「這些視力問題」也能一併解決!醫:人工水晶體不是越貴越好

過去手術傷口大、易發生感染,可能造成視力嚴重損傷或失明,且為預防傷口開裂,讓患者術後的生活增添不便,連蹲下、站起都需格外小心。郭明倫院長指出,微創手術傷口小、感染風險降低,術後僅需避免揉眼和讓水流入眼睛,一個月內避免趴睡和劇烈運動,再配合按時點眼藥水即可,其餘生活皆可回歸日常。

若患者同時合併其他視力問題,經醫師評估符合條件,可透過選擇相應的人工水晶體一併處理。郭明倫院長指出,人工水晶體早期有健保給付的單焦點球面水晶體,現在有單焦點非球面水晶體,在視覺上較不會出現扭曲、可矯正散光,但由於看不清近物,術後可能要配戴老花眼鏡。長焦水晶體在遠、中距離都有不錯的視力,在看近的部分仍需要老花眼鏡的輔助,三焦點水晶體則能同時兼顧遠、中、近視力,擺脫對老花眼鏡的依賴,但不適用於黃斑部病變患者,此外有夜間開車需求者也可能因產生眩光而干擾駕駛。因此郭院長強調,人工水晶體並非越高階、功能越多就越好,建議患者可向醫師說明個人需求並充分進行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