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虐待(elder abuse)是指對60歲及以上長者施加的傷害性行為,無論是一次性還是重複性,也包含因疏忽未提供必要照顧,導致長者身心健康、尊嚴或福祉受損。這些行為可能發生在家庭、社區、護理機構,甚至醫療環境中;施虐者可能是家人、照護者、朋友,甚至陌生人。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在過去一年內遭遇某種形式的虐待,但許多受害者因恐懼、羞愧或無助而選擇沉默,令這個問題長期被低估。
6大類型老年虐待,你能認出來嗎?
1. 身體虐待
- 定義:對老年人實施身體上的傷害,包括打、推、踢、搖動、敲擊、掌摑、燙傷、捆綁等暴力行為。
- 警訊:
- 無法解釋的瘀傷、皮膚抓痕、割傷、咬痕、骨折、繩索的勒痕、破碎的眼鏡。
- 身體局部燒傷或擦傷。
- 常見跌倒事故但原因不明確。
- 老年人表現出對照護者的恐懼。
- 案例:一名78歲的獨居老婦人,由於兒子經濟壓力大,因此經常對她拳打腳踢,她的手臂和臉上有多處瘀青,卻總以‘不小心跌倒’搪塞醫生。
2. 心理或情感虐待
- 定義:通過侮辱、威脅、羞辱、貶低、不理會等方式,對老年人造成情緒上的傷害或心理壓力。此外,強行孤立老人,包括限制與家人、朋友和服務機構的接觸;不允許訪客到來或參加社交活動;限制老人參加文化活動或使用服務 ;未經允許打開老人的郵件或遮罩電話。
- 警訊:
- 老人表現出焦慮、憂鬱、情緒低落、孤僻、困擾、羞愧、壓力巨大或無能為力。
- 睡眠障礙、食欲不振。
- 社交退縮,不願與他人接觸。
- 突然變得沉默或過度順從。
- 案例:一名照護者在養老院裡反復對80歲的老翁進行辱駡,稱他‘沒用,只是個累贅’。老翁逐漸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拒絕吃飯。
3. 性虐待
- 定義:對老年人實施任何形式的非自願性行為,包括強迫觸摸、暴露性器官、性騷擾等。
- 警訊:
- 乳房、生殖器或臀部出現瘀傷或擦傷和瘀青。
- 不明原因的陰道或肛門出血。
- 內衣撕裂或血跡。
- 老人對身體接觸表現出極度恐懼。
- 突然的情緒創傷或退縮行為。
- 案例:一名女性長者在養老院被同住的男護理員侵犯,但礙於羞恥和恐懼,她選擇保持沉默,直到醫生察覺她的生殖器受傷才揭發真相。
4. 經濟剝削
- 定義:未經同意地使用長者金錢、財產或資源。
- 警訊:
- 銀行戶頭出現異常提款。
- 個人財物丟失。
- 未經授權的簽名或財產轉讓。
- 強迫老人更改遺囑。
- 老人無法支付基本生活費用。
- 案例:孫子偷轉祖父戶頭資金用於賭博,最終被銀行通報。
5. 忽視照顧
- 定義:照護者未提供應有的食物、醫療、清潔、居住環境等基本照護。
- 警訊:
- 瘦弱、脫水而乾燥的皮膚和口腔、營養不良。
- 身體衛生差,長期未清洗。
- 床褥有污垢、褥瘡嚴重。
- 眼鏡、助聽器、助行器或義齒等必需裝備丟失。
- 老人的疾病明顯惡化時,可能錯過醫生約診,或者沒有得到護理。
- 案例:一名長期臥床的老人因家屬疏忽,沒有定期翻身,最終導致嚴重的褥瘡感染。
6. 自我忽視
- 定義:長者無法自理,且拒絕他人協助。
- 警訊:
- 居家淩亂、個人衛生不佳。
- 拒絕就醫、服藥混亂。
- 案例:獨居老翁因憂鬱症堆積垃圾多年,生活環境惡劣卻抗拒外援。
是誰讓愛變成了傷?解析背後的複雜原因
老年虐待的成因複雜,涉及多個層面:
- 家庭壓力:照顧負擔沉重,易產生挫折與怨氣。
- 代溝衝突:價值觀與生活習慣差異導致摩擦。
- 經濟依賴:家屬依靠長者退休金,產生掠奪心理。
- 心理疾病:照護者本身患有憂鬱症、躁鬱症、酗酒或吸毒。
- 社交孤立:長者缺乏外界聯繫,容易成為隱形受害者。
誰最容易成為受害者?
高風險長者特徵:
- 高齡女性、身心失能者。
- 失智症患者、溝通困難者。
- 社會孤立、缺乏家庭支持者。
高風險施虐者特徵:
- 有精神疾患、成癮行為、情緒不穩。
- 經濟壓力大、缺乏照護訓練。
- 曾經歷家暴、成長於功能失調家庭。
高風險環境:
- 家庭氣氛緊張、居住擁擠。
- 資源不足、長期缺乏喘息支持。
遠不只是身體的傷
老年虐待若不及時發現和干預,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身心健康影響,甚至威脅生命:
- 健康惡化:原有慢性病加劇、免疫力下降。
- 心理創傷:出現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亦稱創傷後遺症)。
- 社交退縮:逐漸封閉、不信任他人。
- 死亡風險倍增:研究指出,受虐長者死亡風險高出2至3倍。
跨學科介入才有效
老年虐待的管理需要跨學科團隊的合作,包括醫療、法律、社會服務等領域:
1. 醫療介入
- 身體檢查:醫生應全面評估老人的身體狀況,包括受傷部位、營養狀態等。
- 心理評估:針對情感虐待或性虐待的老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 創傷治療:針對身體虐待引發的骨折、燒傷等,及時進行治療並記錄傷情作為法律證據。
2. 法律保護
- 向有關當局通報:醫護人員、社工等有責任在懷疑虐待發生時,立即向相關部門舉報。
- 申請保護令:幫助受害老人申請臨時保護令,限制施虐者接觸受害人。
- 法律諮詢:協助老人瞭解自己的法律權利,如財產保護、監護權等。
3. 社會支持
- 安排臨時安置:為遭受虐待的老人安排安全的居所,如療養院或親友家中。
- 聯繫社工跟進:確保老人定期接受探訪和心理支持。
- 重建社交圈:鼓勵老人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孤立感。
4. 家庭干預
- 心理輔導:針對家庭成員間的矛盾和壓力,安排專業心理輔導。
- 經濟援助:對因經濟困難導致虐待的情況,協助申請社會福利或財務諮詢。
- 教育培訓:教導照護者如何管理壓力、與老人有效溝通等。
- 提供護理服務:給予照護者幫助以減輕護理負擔。
別讓悲劇重演 預防4大關鍵
預防老年虐待需要從個人、家庭、社區和政府多個層面共同努力:
1. 公眾教育
- 舉辦講座、工作坊,提高大眾對老年虐待的認知。
- 通過社交媒體、電視節目傳播老年保護知識。
2. 建立支援網路
- 設立老年人援助熱線,讓老人可以安全匿名求助。
- 推動社區建立‘鄰里守望計畫’,鼓勵鄰里間互相關心。
3. 完善法律制度
- 加強對老年虐待行為的法律懲罰,確保施虐者承擔法律責任。
- 推動政府制定針對老年人的‘保護令’,迅速干預虐待行為。
4. 照護者培訓
- 提供護理培訓,教授如何應對壓力、照顧老人的技巧。
- 心理支持:設立熱線或輔導服務,説明照護者疏導負面情緒,避免因壓力施虐。
揭開沉默的傷口
許多長者在遭遇虐待後選擇保持沉默,原因既複雜又令人心痛:
1. 羞恥與自責
- 有些長者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甚至覺得遭受虐待是‘活該’或因為‘無能’。
- 特別是遭受性虐待的女性長者,更可能因羞恥而選擇隱瞞,不願對外人啟齒。
2. 害怕報復
- 不少施虐者其實是長者的親屬或主要照護者。
- 他們害怕一旦舉報,將會遭遇更嚴重的虐待。
- 有些施虐者甚至會以恐嚇手段讓長者噤聲,不敢求助。
3. 情感依賴
- 即使受了傷,許多長者依然愛著施虐的家人。
- 他們不願讓家人身陷法律問題,也擔心一旦揭發,家庭將分崩離析,自己也會失去唯一的情感依靠。
4. 經濟依賴
- 若長者在經濟上仰賴施虐者(如子女或其他親屬),他們可能擔心舉報後會失去生活來源,導致生活更加困難、孤立無援。
5. 缺乏信任與資源
- 有些長者對外界的幫助缺乏信任,認為就算報警,也未必能真正解決問題。
- 他們擔心被迫送往安老院,從此失去自主生活的權利。
- 也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該向誰求助、該怎麼求助。
6. 不知道自己正遭受虐待
- 部分長者甚至未曾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被虐的狀態。
- 他們可能習慣於將暴力、忽視或侮辱當作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從未想過這樣的對待是不對的。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