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痛經之苦! 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做朋友

李秀琳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就如其名,是子宮內膜組織異生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

李秀琳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就如其名,是子宮內膜組織異生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

女性朋友隨著成長進入青春期,首先便是面臨月事來潮,一方面欣喜開啟了孕育生命之路,一方面又受每月來襲的痛經折騰。當中有一群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每月疼痛的時間、程度都超過一般痛經,嚴重影響家庭、工作、與生活品質,直到更年期停經,才能不為其所苦。本次將邀請惠心婦產科小兒科診所李秀琳醫師分享,女性朋友該如何在生活中,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共處。

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與有家族史是高危險群

李秀琳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就如其名,是子宮內膜組織異生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比如説巧克力囊腫,就是發生在卵巢上的子宮內膜異位瘤;而子宮肌腺症則是子宮內膜異生在子宮肌肉層形成的;骨盆腔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往往會造成慢性疼痛及骨盆腔粘黏。子宮內膜異位症盛行率為在育齡婦女中為10-15%。

很多女性朋友總是納悶,子宮內膜異位症究竟是怎麼找上自己的呢?李秀琳醫師表示,女性朋友開始有月經後,都有機會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特別是初經來得早(10至11歲)、停經晚(50至55歲)、有家族病史、未生育或曾有婦科手術史的女性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多種保留生育需求的治療選擇 子宮切除是否是唯一根治方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成因眾多,目前有幾種主要理論被廣泛討論。李秀琳醫師解釋,包括經血逆流理論、免疫系統異常引發的慢性發炎,以及手術等機械性植入因素,都是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目前治療方法除了根除性切除手術外,都無法治癒子宮內膜異位症,但依據不同症狀程度與需求,仍有多種治療選擇。

在有生育需求的考量下,症狀輕微者,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止血劑等達到症狀緩解;若是嚴重經痛,止痛藥已無法有效緩解,則可考慮使用荷爾蒙藥物,包括口服避孕藥、正睪固酮衍生物、子宮內投藥型避孕器、促性腺激素釋放加強劑(又稱停經針)等。臨床上常用來控制疼痛的荷爾蒙藥物,連續使用六個月至十八個月,可有效的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所造成的疼痛,副作用也較低,但仍須依個人狀況與醫囑建議使用。最後腹腔鏡手術是治療亦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好的診斷工具。

建議有症狀應就醫並定期檢查 良好飲食習慣需持之以恆

子宮內膜異位症雖是良性疾病卻難以根治,只要有月經產生,疾病便容易復發。李秀琳醫師分享許多治療以外、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共處的方法。首要即是定期檢查,當從原本的一、兩天的經痛變成疼痛時間拉長或疼痛程度增加時,就應該就醫。對於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也應定期三到六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其次是避免在經期期間從事劇烈運動與性行為,若無生育的規劃也應做好避孕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流產手術。最後強調適度運動和均衡營養,勿自行攝取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

選擇正確的食物也能改善症狀,包括膳食纖維,富含Omega-3的食物、單不飽和脂肪酸如酪梨與堅果,多攝取新鮮蔬果,含鎂的食物如黑巧克力、綠色蔬菜(如芝麻葉、波菜、毛豆、黑豆等)以及含鋅的食物如牡蠣、螃蟹等;反之,高脂肪、高糖份與西化飲食容易造成發炎的食物,都應盡量遠離。李秀琳醫師再次提醒,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持之以恆,如果在疼痛來臨時才做改變,並不能立即緩解疼痛。

儘早就醫治療與改善生活習慣 與它共處而非忍耐疼痛

李秀琳醫師鼓勵女性朋友應多關照自己的身體,從年輕開始,若痛經的強度與程度出現改變,即需就醫檢查。李秀琳醫師分享臨床上的案例,多位年輕女性朋友在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症後接受正確的藥物治療,都能有效控制疼痛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無法根治,但儘早認識它、學習與它共處,就能保留更多生命能量,體驗與享受人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