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P看時事:美國新手媽媽死亡率創新高

產後憂鬱可能遇到的症狀(取自Mayo Clinic資料),如:焦慮恐慌、難以照顧寶寶、想遠離家人朋友、難過無助、易怒或極度憤怒、害怕自己不是好媽媽、感到丟臉內疚或不夠好、過度哭泣、降低專注力、難以入睡或過度嗜睡、食慾問題、想傷害寶寶或自己等等。

產後憂鬱可能遇到的症狀(取自Mayo Clinic資料),如:焦慮恐慌、難以照顧寶寶、想遠離家人朋友、難過無助、易怒或極度憤怒、害怕自己不是好媽媽、感到丟臉內疚或不夠好、過度哭泣、降低專注力、難以入睡或過度嗜睡、食慾問題、想傷害寶寶或自己等等。

美國看似先進,很多地方卻讓人覺得落後,比如在生小孩這檔事上。

WHO統計指出,美國是高收入國家中生小孩最危險的地方,擁有比起其他先進國家更高的產後死亡率,每10萬名新生兒就有33名媽媽喪生,比敘利亞和烏茲別克死亡率還高(題外話,同樣比例挪威是1.7名、英國和加拿大分別是8名)。在美國有五分之一新手媽媽都在孕期間或產後飽受焦慮症痛苦。而國家衛生統計中心指出,不同於其他國家都有下降趨勢,美國新手媽媽死亡率自1965年起到今年創下新高。

華爾街日報報導,新手媽媽的高死亡率有諸多原因。其中一大因素來自美國醫療體系的過度壁壘分明,比如神經科醫師只能問診開藥在專科範圍內,如果請他診斷心臟或腹瀉問題通常會被拒絕。乍看之下是術業有專攻,但另一面的問題就是病人有時像皮球被踢來踢去,誰也不想擔責。

CDC在去年公布,心理健康問題是新手媽媽死亡率的最大因素,自殺和藥物過量就佔據四分之一的死亡案例。而有高達80%的新手媽媽死亡案例是可以避免的。對新手媽媽來說,婦產科醫師覺得只負責到把孩子生出來,確認傷口癒合完全就好。小兒科醫師則只關注寶寶健康。就算是新手媽媽真的想要求助找心理醫師、社工、或是諮商師,可能保險不一定支付,我就聽過心理醫師諮詢費用十五分鐘$500美元的案例。另一方面這些人未必熟悉對如何給予新手媽媽協助。更別提諮商師社工在美國有短缺問題,自疫情後,等待時間也越來越長。

北卡大學醫學院的最新調查顯示,雖說科學家不確定產後憂鬱的確切原因,很多時候都和賀爾蒙的大幅擺動有關。美國目前僅有三間醫院專門來調理產後心理健康,外加三十間診所,這數量對碩大的美國來說還是不足夠。目前FDA將推出專攻產後憂鬱的藥物Zurzuvae,希望能帶給新手媽媽一些實質幫助。

美國文化中並不提倡坐月子或好好休息,四分之一的新手媽媽在產後兩週就回去上班。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提供產假的公司在最近這幾年從53%下降至35%。無論是生小孩還是產後復原,都要求新手媽媽秉持獨立自主美式精神。但其實新手媽媽跟寶寶一樣需要被重視,尤其新生兒時期相對孤單。一個社會能支持新手媽媽的復原,也才能幫助她們在未來更加健康的面對各種育兒難處與困境。

最後放上產後憂鬱可能遇到的症狀(取自Mayo Clinic資料),如:焦慮恐慌、難以照顧寶寶、想遠離家人朋友、難過無助、易怒或極度憤怒、害怕自己不是好媽媽、感到丟臉內疚或不夠好、過度哭泣、降低專注力、難以入睡或過度嗜睡、食慾問題、想傷害寶寶或自己等等。若上述現象在兩週內沒消除,還有越發嚴重的傾向,請盡速就醫或尋求幫助。擁有上述症狀不是任何人的錯,而是身體發出警訊告知你需要求助。我個人也曾經歷過產後憂鬱和嚴重憤怒的情緒,也成為我接受諮商的契機,幫助我慢慢恢復,成為更加健康的自己。

這篇獻給在產後憂鬱症拔河中的女性,想告訴你,你不孤單,也值得被重視。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mZV91j

參考資料:DrP看時事:美國新手媽媽死亡率創新高 https://reurl.cc/o5Rd7j

(文章授權提供/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