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歸零」和「重啟」 切割過去挫敗不復見

假設你曾在新年許下願望,自信滿滿地預測「新的你」在「新的一年」必定能做出改變,標籤也許會產生對應的效力,我們稱之為「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

要改變行為是很困難的事。但有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讓我們從醫界的一則成功範例說起。

沒舊習慣需破除 新行為容易建立

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光聽名稱就令人生畏。一九九○年代初,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學者發現,相較於趴睡,讓嬰兒平躺仰睡可減少因SIDS猝死的一半機率!

仰睡運動意外收到奇效。從一九九三年到二○一○年,美國嬰幼兒仰睡的比例翻升超過四倍。SIDS導致的死亡也隨之驟減,而且讓嬰兒仰睡的呼籲至今未過時。二○一六年,仰睡運動發起二十多年後,我在費城生下兒子,醫生依然遞給我宣導仰睡的小手冊。

但如果仰睡運動是一大成功,為什麼其他類似運動卻窒礙難行?這啟發我建構了一個假說。當上父母以後每件事都是嶄新體驗。也正因為這樣,你沒有舊的習慣需要破除,也沒有長久以來既定的作息規律會被中斷。不論好壞,這真的是全新的開始。

回到白紙狀態困難 深嵌習慣多無法變

相較之下,設法改變成人飲食、抽菸或疫苗注射習慣的公共衛生倡議活動,試圖要在忙碌生活中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但根深蒂固的日常作息限制了我們對改變的開放心境。儘管那些資訊事關生死,也難怪我們往往置之不理。

研究發現,比起把時間看成連續的整體,我們更傾向於把人生想成一段又一段的「篇章」。這一章,可能始自你搬進大學宿舍的那一天,另一章,則得從你找到第一份工作說起。

設定新目標和預測 如同「新起點效應」

人生新篇章的開頭不管再微小,都能給人一種重回白紙的印象。每當踏入新的篇章,我們用以形容自己、描述自己的標籤也會跟著轉變,促使我們想一同改變。彈指之間,我們從「學生」變成「上班族」,從「租屋族」變成「有房族」。而身分標籤與我們的行為息息相關。倘若我們被貼上「投票族」、「紅蘿蔔控」等標籤,這不只會影響我們形容自己的方式,也會左右我們的行為表現。假設你曾在新年許下願望,自信滿滿地預測「新的你」在「新的一年」必定能做出改變,標籤也許會產生對應的效力,我們稱之為「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

新起點為人們的心理上帶來一種「重新來過」的感覺。大家覺得自己與過往的挫敗拉開了距離,覺得自己是不同的人了,而這個新的自己有理由對未來抱持著樂觀的希望。這些新起點時刻能幫助我們克服邁向目標時常見的一大阻礙:既然以前曾經失敗,以後仍會失敗的那種感受。這些新起點能提醒我們停下來想一想、反省過去,盤算長遠的全局,連帶也讓我們更有可能改變。

本文摘選自《零阻力改變: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直擊內在弱點,高效自我成長 》,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