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歷史記憶的溼地
高美溼地以其易於親近而聞名,隔著海堤邊的道路就是住家,從清朝年間稱為「高密」,日治時代改稱「高美」,除了設立學校也開闢高美海水浴場;到了1967年不但完成台中港,更興建了一座八角形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是台灣唯一外觀呈現紅白相間、平行條紋的燈塔。到了1982年,燈塔停止運作,並將燈器拆除移至台中港燈塔使用,卻仍留下燈塔浪漫的想像,吸引不少新人到此拍攝婚紗。 |
|
20幾年後,昔日的高美海水浴場恢復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種類繁多的停棲候鳥,重新以溼地生態之名出發的高美,吸引人們關注的眼神。經過學術單位調查、高美地區民眾以及民間保育團體的努力之下,台中縣政府於2004年9月29日正式公告劃設面積約為701.3公頃的「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2007年再公告為國家重要溼地,高美溼地成為民眾熟知的名詞。
雲林莞草以及它的朋友們
|
高美溼地同時擁有泥質及礫石灘地,退潮時透出一大片沙灘,以及河口沼澤地,孕育成豐富又多元的溼地生態,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長邱松山表示,這裡同時存在了7種不同棲地型態,包括北半球緯度最南端的草澤溼地。 台灣最大溼地植物族群的雲林莞草也得以在此欣欣向榮。雲林莞草是高美溼地的保護對象,也是北半球分布的最南端。每年7月是 |
高美野動保護區是全台最大面積的台灣特有植物雲林莞草生育地,擁有20多種蟹類、百餘種鳥類及植物,也是瀕絕鳥類黑嘴鷗的度冬棲地,常見的鳥類包括白鷺、小燕鷗、濱鷸等。 700多公頃的溼地呈現豐富的季節變化,隨著四季流轉展現不同的樣貌,也帶來不同的氣候訊息。這幾年來有來越多的紀錄顯示黑面琵鷺造訪高美,黑面琵鷺到訪的隻數是 |
|
邱松山感性的說,在人依存的土地上,若是植物無法生存,人也活不好。高美溼地可說是中部地區是否善待溼地生態的指標,保育高美溼地是歷史責任,也是文明社會的探測計。
分區管制 不得任意進出
保育高美溼地象徵了文明社會的指標,卻因遊客入淺灘嬉戲,破壞雲林莞草以及溼地生態系,持續的淤沙恐怕也讓灘地走上陸化之途。為了兼顧保育以及當地生態旅遊產業,台中市政府農業局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第12條,提出分區管理計畫。
若要依法執行,無論是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或台中市政府公告的「台中縣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暨相關規定」,當地非經許可是不准進入的。只是,高美溼地以往都是民眾熟知的海水浴場,再加上幅員廣闊,強制管理大批湧進嬉戲的遊客實在力有未逮。
經過幾次人為破壞事件,並因縣市合併,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決定落實分區管理實踐保育理念。從去年12月即多次舉辦說明會,讓當地團體了解分區管制之必要性,並獲得初步認同。今年再遞交計畫書經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認可,宣導至今,並將於本週日(22日)起開罰。祭出重罰,目的是維護高美溼地。
目前市府將高美規劃成3個區,包括核心區、緩衝區以及永續利用區。除了團體申請進入永續利用區進行生態導覽外,將禁止一般民眾進入溼地,核心區以及緩衝區則是連漁民也不得進入。雖說只開放永續利用區,此區卻占總面積80%,公告時間將依據潮汐表制定,遊客進行體驗活動只能利用木棧道進入沙灘地遊憩。
提到分區管制,邱松山說,長久來民眾對於高美溼地的資源不了解,不知道會帶來甚麼好處,一年前提出分區管制倡議時,引起當地居民強力反彈,會議現場更是「桌椅齊飛」。縣市合併後,市長胡志強積極現勘,成立高美小組工作小組,把相關的局處加進來,並且改善道路,陸續修建停車場、旅客中心,副市長徐中雄也親自召集當地5個里長溝通說明,居民有感於保護區與地方建設有關,始能塵埃落定。未來,市府也結合當地幾個協會志工不定期抽查稽核,務必達成保育使命。
3.6億打造體驗館 不進入溼地也能一睹溼地風采
高美溼地之美,連市政府建設局也動起腦筋,計畫在高美溼地旁的高美公68公園內,打造一座號稱「鑽石級綠建築」的體驗館。遊客來此一小時,即可欣賞到高美溼地一年四季、一日晨昏等多種風情之美。
體驗館占地約為360坪,並不在溼地範圍內,總預算為3億6千萬元,由台中市政府建設局規劃興建。目前已完成規劃,鎖定目標為「讓環境當主角、讓生態與建設共生」,預計2014年底即可完工。建設局副局長吳世瑋表示,遊客只要來一趟,即可欣賞到高美溼地千變萬幻的多種風貌。
不過也有批評聲浪指出,到溼地一遊就是鼓勵民眾親近大自然,結果卻仍封鎖在水泥建築中,有違環境教育初衷。在市府決心祭出重罰保育高美溼地之際,體驗館能不能獲得保育功效,仍有待觀察。
資料來源: 圖文內容摘自環境資訊協會/2012年7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