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有藥卻用不到」?藥廠布局台灣 助解健保難題、病友減壓

近年細胞治療成為癌症治療新方向,但常見的自體CAR-T細胞治療因成本高昂、製程複雜,導致臨床普及困難。

近年細胞治療成為癌症治療新方向,但常見的自體CAR-T細胞治療因成本高昂、製程複雜,導致臨床普及困難。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推估,2050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症人數將超過3,500萬人,其中有64%來自亞洲。儘管全球過去十年間已有460種創新藥上市,但真正能在一年內引進OECD國家者僅約16%,且只有29%被納入保險給付。亞洲地區的新藥上市時間甚至延遲達三年,顯示創新治療在可及性與負擔能力上仍面臨嚴峻挑戰。

癌症新藥如何開發更快、更平價?製藥公司推自主研發模式

針對癌症治療藥物取得不易的問題,跨國研發團隊BeOne Medicines選擇以自主研發模式切入,以降低臨床委託試驗(CRO)的高度依賴,加速新藥開發速度與降低成本,嘗試讓創新藥物在臨床與市場間的「最後一哩路」能走得更順暢。藥廠總經理陳益雅表示,其研發與商業布局已涵蓋全球六大洲40個辦公室,希望推動創新藥物在台灣「用得到,也付得起」。

台灣設細胞治療研發中心 推進iPSC異體療法

近年細胞治療成為癌症治療新方向,但常見的自體CAR-T細胞治療因成本高昂、製程複雜,導致臨床普及困難。為改善此情況,該藥廠選擇在台北設立全球第一座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聚焦以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為基礎,發展異體來源、現成可用的同種異體細胞療法。

該藥廠全球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表示,目前已向全球提出多項專利申請,在28個月內即完成關鍵技術階段,朝向可大量製造、降低成本的治療選項邁進。該中心也讓台灣生技與製藥人才有機會參與原創藥物的研發歷練,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慢性白血病治療落差大 九成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

目前台灣對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健保給付條件仍較為嚴謹。雖然已有BTK抑制劑等標靶藥物,但現行僅針對具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給付,實際僅佔所有患者的一成,其餘九成患者仍需使用傳統化療。陳益雅指出,這樣的給付設計無法與國際治療準則接軌,導致「明明有藥,卻用不到」的情況,患者生存權益受到影響。

為此,該藥廠在台灣推動「病人紅利生存計畫」,希望透過降低患者面臨的財務負擔與治療壓力的創新機制來減輕財務壓力,提升治療可近性。此外,也在全球29個中低收入國家推動藥物可近性方案,力求縮短全球患者之間的治療落差。

臨床試驗布局全球 聚焦未滿足治療需求

根據藥廠提供資料,目前其已在全球45個國家與地區展開逾140項臨床試驗,涵蓋受試者超過2.4萬人。研發方向以血液腫瘤與實體腫瘤為主,超過80%的癌症類型已納入研發版圖。

臨床藥物發展策略也以「同類首創」與「同類最優」為主軸,希望透過創新研發與高效率的開發流程,減少開發時程與成本,進一步提升藥物可及性與公平性。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