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也能吃出來? 精神醫學專家揭真相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aiwanese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的理事長蘇冠賓教授和理事張倍禎醫師,去年受邀擔任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的客座編輯,號召全球營養精神醫學的專家發表論文。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aiwanese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的理事長蘇冠賓教授和理事張倍禎醫師,去年受邀擔任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的客座編輯,號召全球營養精神醫學的專家發表論文。

營養精神醫學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為精神醫學的主流,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Taiwanese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Psychiatry Research)的理事長蘇冠賓教授和理事張倍禎醫師,去年受邀擔任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的客座編輯,號召全球營養精神醫學的專家發表論文,並集結收錄15篇重要的研究論文,在最新一期的特刊「營養在免疫與精神醫學 (Nutrition in Mental Health, NIMH)」中發表關於這領域最新的研究。

憂鬱症治療機制 免疫調解扮演關鍵要角

憂鬱症的「單胺氧化酶理論 (monoamine hypothesis)」理論對於病因的了解和新治療的研發已經走到盡頭。目前已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免疫調節 (inflammatory regulation)」在精神疾病機轉所扮演的角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倍禎醫師在兒童過動症、心血管疾病或炎症合併憂鬱症的研究成果也証實,免疫調節在憂鬱症病因的重要性。

NIMH特刊最新眼就 營養與精神、免疫之影響關聯大

這期的『NIMH』特刊的目的就是整合目前世界上最新關於營養在精神醫學與免疫的研究;這次探討多種的飲食內容與營養補充(藍莓、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俗稱魚油,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褪黑素激動劑 (melatonergic agonist)、腺苷甲硫胺酸 (SAMe, S-Adenosyl Methionine)、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卡痛 (Kratom) 在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病、思覺失調症、酒精引起的失智症和厭食症等,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其免疫的機轉。

另外,也特別強調雌激素 (estradiol)和母乳的成份在產期前後的憂鬱症與孩子的神經發展的相關性。

精神健康 根源可能藏在腸道

『NIMH』特刊也著重在最近很熱門的腸腦軸 (gut-brain axis)的相關研究,並利用腸道菌和精神健康和疼痛的相關研究,來進一步佐證腸腦軸(gut-brain axis)可能是大腦、行為和免疫這三個系統的主要調控者。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表示,由於精神疾病的成因很多,單一療法的治療效果有限,若能合併營養療法,可以大大改善病患的治療成果,所以希望可以藉由這次『NIMH』特刊,讓更多人更重視整合性的醫療包括生活中很重要的飲食調整和營養處方。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