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看過中醫的民眾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中醫學理當中的許多專業名詞,例如利濕、化濕、燥濕、勝濕、滲濕等名詞,看似熟悉卻又不懂真正意涵,台灣中醫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翁瑞文解釋,這些名詞都是代表「驅除體內濕氣」的意思,只是使用方法有所不同而已,簡單來說,就是採用不同的藥材互相搭配,發揮加乘效果,藥理就會產生變化,進而到達不同的袪濕效果。
他指一步補充,就如同桌上有點水一樣,如果要把水弄掉,可以用風吹乾、用火烤乾、用布擦乾,甚至於用紙吸乾等,方法大不同,但都能夠把桌子弄乾,袪濕也是類似道理,只是中藥材是經過互相搭配之後,才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翁瑞文醫師說,所謂的「利濕」就是利用茯苓、豬苓、車前子等中藥材,將體內多餘水份,用小便的方式排出;而「化濕」就是用香氣類藥物祛濕,這類型藥物多有揮發性精油,可以健脾胃,譬如藿香、砂仁、蒼朮、厚朴等中藥材皆是。
「燥濕」就是用乾燥的方式祛濕,有點類似燙衣服原理,例如蒼朮、藿香、佩蘭、砂仁等中藥材皆是,多屬於溫性類藥材,可溫暖脾胃,進而祛濕;而「勝濕」則是用溫熱的方式,驅趕體內濕氣,這類型藥物包括茯苓、白朮等中藥材,最後,「滲濕」就是將水份滲透出人體外,這類型藥物包括豬苓、薏仁等中藥材
下回到中醫診所時,再看到這些專有名詞,或許就會不那麼陌生,也能更了解醫師採取的診療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