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男作息正常不菸酒 輕微腹瀉竟已轉移性腸癌

轉移性腸癌病友目前可在健保RAS基因檢測後,再決定標靶藥物種類的使用順序,爭取手術與延命機會。右為楊純豪理事長,左為梁逸歆醫師。

60多歲的郭先生,在企業服務逾40年,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卻在去年初公司例行健檢中,發現肝臟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才後知後覺地想到,原來自己長期輕微腹瀉和鉛筆便(糞便細軟少)症狀,並非單純腸胃不適,而是腸癌。所幸在治療之後獲得改善,腫瘤控制狀況迄今穩定。

翻轉轉移性腸癌治療困境 先測RAS基因是決勝關鍵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楊純豪理事長表示,大腸直腸癌中,約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5年存活率約13%,對比第1期確診病友存活率超過90%,差距懸殊。

楊純豪醫師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anti-EGFR)」和「抗血管新生標靶(anti-VEGF)」兩種,病友在確診為轉移性腸癌後,應該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RAS基因無變異 優先考慮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成效佳

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高雄醫學大學附屬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進一步表示,國際治療指引與台灣共識一致建議,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進而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研究顯示,整體存活延長6-10個月。另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研究,顯示一線接受化療併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的組別,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組多10個月。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也在研究中被推翻,王照元醫師表示,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而非病灶位置。

標靶併化療術前縮小腫瘤 爭取手術機會拚延命

即便是轉移癌,仍會盡量爭取手術機會。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

若無法以手術切除,則必須先使用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幫助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梁逸歆醫師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轉移性腸癌於初治療時併用化療和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顯著有助縮小腫瘤,可增加將近多1成的手術機率,同時延長平均存活時間。也應該於術後繼續使用,當然實際用藥時機需視癌友個人病況狀況而定。

RAS檢測健保給付 幫助腸癌患者

大腸直腸癌已走向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RAS基因檢測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檢驗必備項目。過去RAS基因檢測需自費,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呼籲病友多與醫師討論,共同參與治療決策,爭取個人最佳治療的機會。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