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會遺傳? 台大醫曝發病機率

一名25歲的張小姐,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國立大學,眼看就要展開璀璨的人生,卻在大三那年出現了人生的轉捩點;她開始聽到有聲音在咒罵她,認為有人在調查她,覺得旁邊的人都知道她在想些什麼,進而影響她的情緒跟注意力,甚至無法讀書跟參加考試。直到家人帶她到醫院求助,她慢慢理解自己得了「思覺失調症」,同時醫師也替其調整藥物,幻覺才明顯減少。

大腦內分泌失調    思考和感覺也出狀況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余正元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在思考形式上可能會出現混亂、空洞、跳躍、沒有邏輯,思考內容上則可能會出現妄想,其他症狀還包括雜亂無章的語言,混亂或僵直的動作,以及表情淡漠、社交退縮、缺乏行為動機等。

余正元醫師說,當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失調」了,我們的「思考」和「感覺」就可能變得異常,出現奇怪的想法或是異樣的感覺,因此也可以把思覺失調症想像成大腦的內分泌失調。

思覺失調症    病因仍神秘

有些民眾會詢問「思覺失調症與遺傳有關嗎?」余正元醫師指出,目前沒有單一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發病,但研究發現,有「思覺失調症」家族病史者,親等愈近,發病機會愈大,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一人罹病,另一人也只有大約一半的機率會發病,因此基因遺傳並不能解釋全部的病因。

另外,心理素質和社會環境因素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後,抗壓性或自我調適能力較弱、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的人,可能較容易發病。

長效針劑降低發病率    社會心理復健莫輕忽

患者在症狀很嚴重的階段,往往需要藥物治療。精神科醫師會針對病人個別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近年來,也有施打長效針劑的治療模式可供選擇,不僅可以提升治療的穩定性,也可以減少每日服藥的負擔。

當精神症狀漸趨穩定,除了繼續維持藥物治療,也需要併入心理治療以及精神復健。余正元醫師強調,心理治療除了給予病友及家屬情緒支持外,也可以針對精神症狀所帶來的干擾,討論因應策略。此外,透過生活及職業功能的復健,可持續提升病友的人際互動、社交技巧、生活適應,讓病友早日回歸社區生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