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發腎心病變能否逆轉? 及早介入是關鍵

適逢2021世界糖尿病日,提醒患者糖尿病是長期的慢性疾病,除了仰賴照護團隊治療照護外,患者本身也主動參與了解自身狀況,做好血糖管理也要及早預防腎心相關併發症發生。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患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合併慢性腎臟疾病。台灣腎病年報也觀察到近一半透析患者有糖尿病史,顯示糖尿病與腎病變兩者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因此提醒糖友一定要定期檢驗尿蛋白與腎功能,當發現異常要及早治療,配合飲食運動,可延後10年洗腎風險,當腎臟功能保護好也可減少後續併發心衰竭風險。適逢2021世界糖尿病日到來,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共同呼籲糖友,「控制血糖也要及時注意腎心保護」。

腎臟也會壓力大? 出現尿蛋白恐高腎壓前兆    

糖尿病從病理機轉來看,從發病初期,腎功能就已開始悄悄出現異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解釋,高血糖狀態會造成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小管作用失調,導致「高壓」狀態,但這時候並無明顯不適症狀,直到持續高壓導致腎臟結構異常,進而出現「尿蛋白」,患者才可能意識到腎臟出問題。黃建寧提醒「當尿液很多泡泡且久不散去時,要當心很可能是『尿蛋白』出現」,若無及時發現治療,恐喪失黃金治療時間,腎功能惡化速度增加3倍。

根據2019第二型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患年度尿蛋白檢查率僅35.8%,也就是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沒有定期進行尿蛋白檢驗,黃建寧呼籲糖友「千萬勿忽略每年尿蛋白檢測」,以及定期驗血液肌酸酐、血鉀,以鑑別有無腎病變。一旦出現過尿蛋白,則需要提高檢驗頻率並搭配藥物追蹤治療。此外,黃建寧提醒,「腎臟就像過濾器,負責將身上多餘毒素排出,而心臟是馬達,負責體內血液供應,過濾器壞了,也會慢慢影響心臟功能。」糖尿病患者若腎臟出問題,恐也會連帶提高心臟衰竭風險,因此,黃建寧提醒「適當時機藥物介入很關鍵」。

及早治療「舒壓」,可延緩10年洗腎、心衰竭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到,過去糖尿病腎病變治療一直以血管收縮素接受器抑制劑(ARB)這類降血壓藥物為主,雖能延緩尿蛋白發生,但是對於延緩洗腎的改善效果有限,直到近年新型口服降血糖藥物出現,透過抑制SGLT2運輸蛋白的過度作用,有助改善腎絲球的「高壓」狀態,讓腎臟壓力下降,同時改善尿蛋白也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王治元進一步解釋「要完全逆轉腎臟病變是不太可能」,但透過藥物舒緩腎臟壓力,當壓力變少、腎臟有時間修復,讓患者能減少立即透析治療,或是延後洗腎,對於病患後續的生活品質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腎臟保護好了,也會降低心臟的負擔,減少後續併發心衰竭的風險。

今天,您有「控」嗎? 謹記321法則,回診請問糖三臟

除了藥物治療外,王治元也提醒糖友,務必要加入糖尿病或腎病變照護網,完整且常規追蹤病程,回診時也記得「請問糖三臟」,主動向醫療團隊了解自己血糖控制、腎臟與心臟狀況,掌握好自己的疾病,學會照顧自己。黃建寧也提醒謹記「控糖321」口訣,包含血糖3指標: 空腹血糖、飯後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腎臟2功能:「定期檢查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心衰預防1定要:「觀察自己有沒有走路易喘、易疲勞等心衰竭早期症狀」。適逢2021世界糖尿病日,提醒患者糖尿病是長期的慢性疾病,除了仰賴照護團隊治療照護外,患者本身也主動參與了解自身狀況,做好血糖管理也要及早預防腎心相關併發症發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