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食物中毒高峰 罪魁禍首就在這裡!

仲夏之際,如因食材保存或調理過程稍有不慎,容易提高食品中毒發生機率。臺北市衛生局統計,108年4月至6月共13件食品中毒通報案,較107年同期10件,增加3件,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或業者在調理食品應謹守,洗手、新鮮、生熟食分開、徹底加熱及注意保存溫度等五大原則,預防食品中毒。

吃這些高風險食物 當心毒素入肚

臺北市衛生局指出,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病因大宗為病毒、細菌、天然毒。通常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更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中毒風險。
組織胺藏在腐敗魚肉之中 謹慎保鮮烹調

臺北市衛生局說明,組織胺(Histamine)是在腐敗魚肉,如鮪魚、鯖魚、鰹魚、秋刀魚、沙丁魚等,常見的一種化合物,對熱安定,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一般說來,開放式、潮濕的存放空間,易使魚體受到腸內細菌污染,僅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

衛生局提醒,預防組織胺食品中毒,需注意調理條件,包括:於衛生良好環境確實以低溫或冷凍保存魚體、魚體解凍到烹煮間隔不超過2小時、以及足夠的烹調時間和溫度。此外,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