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過度堆積對育齡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視,不僅會提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受孕能力與孕期安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內臟脂肪過度堆積對育齡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視,不僅會提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受孕能力與孕期安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國人肥胖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女性過重與腰圍過大的情形尤為顯著。最新調查顯示,育齡女性的過重盛行率與腰圍過大比例近年急速攀升,不僅影響外觀,更牽動生育力與孕期健康。醫師提醒,即使外表看似苗條,若內臟脂肪超標,仍屬「隱性肥胖」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檢視生活習慣,從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管理體重,為自身與下一代健康把關。

女性肥胖比例上升 腰圍過大成潛在警訊

隨著生活型態轉變與飲食精緻化,現代人活動量不足、熱量攝取過高,肥胖問題持續惡化。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9歲以上成人的肥胖與過重盛行率持續攀升,其中男性的肥胖率增幅最為明顯;女性雖然肥胖率相對持平,但過重比例卻逐年增加,且腰圍過大比例更高於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育齡女性過重盛行率已從11.4%升至18.2%,腰圍過大比例則由30.8%攀升至39.1%,成長幅度高於其他年齡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謝蓁提醒,腰圍是簡單又有效的健康指標,女性若腰圍超過80公分,就表示內臟脂肪可能過多,應提高警覺,及早調整生活型態。

謝蓁進一步指出,許多女性雖體重正常甚至偏輕,但體脂分布不均、肌肉量不足,實際上屬於「隱性肥胖」。這類族群往往因缺乏運動、久坐或高糖飲食,使脂肪在腹部內臟堆積,即使體重未超標,也潛藏代謝異常與慢性疾病風險。

內臟脂肪不只影響代謝 還可能降低生育力

內臟脂肪過度堆積對育齡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視,不僅會提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受孕能力與孕期安全。若已達到肥胖標準,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與荷爾蒙失衡,進而造成卵子品質下降、排卵異常,以及子宮內膜著床率降低。

此外,若女性在懷孕前已達肥胖標準,孕期併發症風險將顯著上升。肥胖女性在孕期發生流產、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與早產的風險顯著上升,大幅增加母嬰併發症的發生率。

更令人憂心的是,若母親在受孕前或孕期長期維持高熱量飲食與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增加下一代對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易感性,對後代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從飲食、運動到生活作息 打造抗脂體質

面對「隱性肥胖」的隱形威脅,育齡女性應主動調整生活習慣,從根本改善體脂分布與代謝狀態。謝蓁指出,育齡女性可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來降低內臟脂肪與肥胖風險。日常生活中應多攝取蔬果、全穀類及優質蛋白質,減少高糖與高油食物的攝取。同時,每週至少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並搭配肌力訓練,以改善代謝與體脂。對於長期減重困難的個案,也可在專業醫師評估下考慮藥物輔助,以提升減重效果。

謝蓁提醒,若育齡女性有懷孕規劃,應將體重管理與內臟脂肪控制納入健康準備的一環。從日常生活著手,不僅能提高受孕率,更能降低孕期併發症風險,為自己與下一代的健康把關。

(文章授權提供/良醫健康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