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長得夠高嗎? 中醫師教你如何評估與改善

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正常發展,要讓孩子學習如何解壓、抗壓,保持身心愉快對長高也有幫助。

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正常發展,要讓孩子學習如何解壓、抗壓,保持身心愉快對長高也有幫助。

現今兒童普遍飲食不均、運動過少、晚睡並承受高度的升學壓力,導致肥胖、性早熟、體重過輕、身材矮小、發育遲緩等各種生長發育問題層出不窮,著實讓家長擔心不已。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莊孟臻醫師表示,中醫轉骨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長高,也有調理生長發育和改善體質等作用。

成長若身高低於3% 或青春期未出現第二性徵都應尋求診療

莊孟臻醫師提到,身高受遺傳、營養、運動、作息及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一般來說,男孩的遺傳身高為約為父母平均身高加6公分,女孩則是父母平均身高減6公分。成年身高可透過每半年追蹤骨齡來預測,但不一定等於遺傳身高,宜於6到8歲左右開始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可較準確預測成年身高並及早發現問題。

通常孩子4歲到青春期前,正常每年可長高4至6公分。在女生約10歲、男生約11.5歲時進入青春期,這一階段即為「轉骨發育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通常每年可長高6至8公分。若身高低於3%、生長曲線百分位隨年齡增長卻持續下滑、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等異常的生長速度,或是在8歲以前胸部發育、9歲以前睪丸發育、進入青春期卻遲遲未出現第二性徵等,都有可能是疾病問題,應尋求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的診療。

中醫以補腎、疏肝、健脾為基礎診治 治療方式多元

中醫認為,生長發育與腎、脾、肝最為相關。「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與青春期性賀爾蒙的啟動與升高有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即飲食消化、營養吸收與轉輸,以維持生命活動的功能;「肝」主疏泄,與全身氣機的調暢,即代謝等生理功能可以正常運作有關。因此,中醫常透過補腎、疏肝、健脾的方式來處理兒童生長發育的問題,治療手段包含中藥、藥膳、針灸、雷射針灸、艾灸或穴位按摩等。

臨床上中醫也會參考生長曲線百分位、生長速度(至少近一年的身高與體重變化)、第二性徵發育的情況、西醫骨齡或抽血等相關檢查,及是否有其他影響生長的疾病等,綜合評估孩子當下的成長階段,給予合適的個體化治療。然而,性早熟或骨齡超前的孩子要慎用中藥處方,服中藥期間也要持續追蹤骨齡變化,以避免補過頭,反而造成生長板提早閉合,不利於成年身高。

身心健全為孩童發展之要 亦有助於健康長高

莊孟臻醫師提醒,除了西醫或中醫的藥物治療外,飲食、運動及作息的配合也很重要。最後,家長也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正常發展,要讓孩子學習如何解壓、抗壓,保持身心愉快對長高也有幫助。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