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GeroScience》的一篇分析研究,為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復健科醫師王思恒以該研究為例指出,該分析納入151篇具代表性的文獻,涵蓋近150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規律運動與癌症患者整體死亡風險顯著降低有關。且研究指出,運動不僅對康復者有益,對正接受治療中的病患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4大常見癌症 運動助降低死亡率
王思恒醫師表示,研究進一步指出,在特定癌症類別中,運動對於降低死亡風險的幫助特別明顯。
- 乳癌患者:死亡風險降低達31%。
- 攝護腺癌患者:風險下降27%。
- 大腸癌患者:風險降低29%。
- 肺癌患者:風險也可減少24%。
這些統計數據強化了「癌後生活型態調整」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常見的實體腫瘤病患。
運動4大面向 幫助癌症患者增加存活率
根據研究團隊的推論,運動對癌後健康的幫助,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層面:
- 降低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運動可調節體內發炎因子與自由基,降低腫瘤生長的環境壓力。
- 增強免疫監控能力:有助於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與T細胞功能,促進身體識別並對抗癌細胞。
- 穩定粒線體與基因表現:運動能提升細胞代謝效率,減少癌細胞突變風險。
- 減緩治療副作用:如疲勞、肌力流失與情緒不穩等症狀,皆可透過適當運動改善。
研究尚無定論 運動方式與頻率待確認
王思恒醫師提醒,雖然這項統合分析結果令人鼓舞,但也須注意其研究性質屬於觀察性資料分析,還無法確認「因果關係」或「最佳運動量」。目前仍無明確證據說明:什麼樣的運動、運動時長、運動的強度最適合癌症患者。不過整體趨勢明確顯示,運動與存活率提升有正向關聯。
從躺床靜養到積極復原 運動應納入癌後生活規劃
醫學觀點已逐漸轉向「癌後不宜完全靜養」,而應循序漸進恢復活動能力。王思恒醫師建議,對體力尚未恢復者,即使只是輕微的散步、拉筋伸展,或低強度的居家運動,也能為整體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若家中有癌症患者,也建議與主治醫師、復健師或癌症照護團隊討論,將運動納入整體治療計畫,並配合個人體能狀況進行調整。
每一步皆有助轉變 持續運動改善癌後生活
總結來說,這項統合分析提供了一個明確訊息:癌症治療過程中,運動是一項具潛力的輔助手段。王思恒醫師表示,不論是預防復發、延長壽命,或改善生活品質,運動都能發揮關鍵作用。對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而言,與其等待完全康復才開始運動,不如盡早開始,從一個簡單的動作、一段輕鬆的散步開始,循序漸進,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