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放榜的壓力,比考得差還要來得高。董事基金會指出,從備考期間到放榜,焦慮與壓力也隨著起伏,一篇2024年12月發表於《情緒(Emotion)》的研究指出,學生在等待成績時所承受的壓力比發現考試不及格後所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比成績更難熬的是等待 研究揭示焦慮高峰在公布前
由澳洲墨爾本大學進行的研究,找來101名正在等待成績然後考慮是否可繼續攻讀學位的學生,研究者在得知成績前進行兩天半的調查,成績公布後持續6天半的追蹤,觀察其情緒變化,並透過手機每天多次發送簡短問卷,請受試者使用滑尺量表來表示當下的情緒強度。結果發現,等待成績公布的期間,學生的焦慮指數明顯高於成績公布後,即使成績不如預期,當下情緒反應反而較為平穩。
等待成績焦慮感高 應用正向角度看待大考結果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指出,等待會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等關鍵性考試時,考生在等待結果期間的焦慮感確實會升高,不過焦慮程度跟個性有關,如果傾向負面思考,當可掌握的資訊越少,焦慮感往往越強;有人會選擇降低期待,避免結果不如理想時產生過大的失落感。
董旭英教授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多與孩子討論未來的志向安排,同時加強傳遞一個重要觀念:考試結果並非就此決定終身,未來仍有能力和機會扭轉局勢,並鼓勵孩子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
董旭英教授也提醒,正向思考並非忽視負面情況,而是理解事件的正反兩面所帶來的影響,進而引導自己從積極角度思考下一步行動。以段考為例,考得不理想時,可了解哪些科目需加強,未來如何規劃時間補足弱項。當能以更具解釋力、彈性且多元角度看待事情時,能轉變思考模式,有助於減緩焦慮。
焦慮不全然是壞事 透過三個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
會對成績感到焦慮,另一個面向是代表著對這件事的在乎,不全然是壞事,如果能接納當下的情緒,即便是負面的,當理解是因為自己在乎,情緒的影響力會隨之減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透過三個步驟練習接納情緒:
- 覺察與辨識感受:釐清這份情緒是有明確原因,還是沒來由的
- 充分體會:直接感受和面對負面情緒,不要壓抑或逃避
- 不要去批判情緒:避免將情緒擴大解讀,例如是認為永遠都做不好、真的很糟糕等,否則容易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葉雅馨主任也建議家長,不要把過多期待懲罰與成績結果綁在一起,例如強調考上就帶你去哪裡玩、成績好就買你想要的東西等,無形中可能會放大他們對結果的焦慮,增加其情緒的波動。
面對孩子考後焦慮 給予空間與如常生活是最好支持
葉雅馨主任提醒,最重要的是如常的陪伴,留意孩子的情緒狀態,適時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可一起去運動、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或主動詢問他想要做些什麼。即便是發呆、玩電動,可都給予他足夠的空間與自由。
畢竟,等待結果期間及公布後可能會承受更多負面情緒,與其過度干預或是阻止孩子做某些能幫助紓壓的事情,不如依他所想要的,才是最好的陪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