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只要能吃就好,卻忽略了兩側牙齒應平均受力。偏側咀嚼或長期食用硬食(如甘蔗、肉乾)都會導致顳顎關節疲勞與鬆弛。

不少人認為只要能吃就好,卻忽略了兩側牙齒應平均受力。偏側咀嚼或長期食用硬食(如甘蔗、肉乾)都會導致顳顎關節疲勞與鬆弛。

除了意外撞擊因素,顳顎關節障礙是一種因長期偏側咀嚼所誘發的慢性疾病。患者若長期僅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容易導致該側顳顎關節過度負擔,進而造成損傷與關節炎。治療此病沒有捷徑,也無法速成,患者需長期配合改變生活習慣,並具備毅力、理解力、耐力與經濟能力,缺一不可,方能見效。

“我們的頭骨可分為顱骨和下顎骨,兩者之間透過顳顎關節連接。這個關節周圍包複著關節盤、軟骨、韌帶、肌肉與神經,構成一個複雜且靈活的咀嚼系統。顳顎關節位於耳朵下方,是我們張嘴、咀嚼與說話時不可或缺的關鍵部位。

除了這些基本功能,顳顎關節的結構還能吸收衝擊,保護後腦不受傷害。儘管日常咀嚼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我們的咬合力可達70至700牛頓,平均咀嚼力介於5至10公斤之間,而這些力量最終都由顳顎關節承受。可見,我們對咀嚼力量的低估,也反映了對顳顎關節重要性的忽視。

關節炎也會找上嘴巴

顳顎關節就像膝蓋一樣,也會發炎、退化,這種情況被稱為顳顎關節障礙(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常見的五大成因包括:

一、拔牙後未妥善護理
尤其是後牙拔除後,若未及時矯正或裝設假牙,導致患者失去一側咀嚼支撐,久而久之便會習慣性偏側咀嚼,使那一側顳顎關節承受過多壓力,最終誘發障礙。

二、偏側咀嚼/咀嚼硬食
不少人認為只要能吃就好,卻忽略了兩側牙齒應平均受力。偏側咀嚼或長期食用硬食(如甘蔗、肉乾)都會導致顳顎關節疲勞與鬆弛。部分人甚至因大張嘴打哈欠而導致顳顎關節脫臼、無法合口。

三、外力撞擊
跌倒、暈厥或打鬥時下顎受到撞擊,也可能造成顳顎關節受損。這就是為什麼拳擊選手總會保護下顎,因為一記上勾拳直擊下顎,可令顳顎關節撞擊後腦,導致暈眩甚至倒地。

四、磨牙症與壓力影響
長期磨牙會造成牙齒琺瑯質耗損,進一步導致關節的慢性撞擊與變形,表現為臉型變短、皺紋增加、顳顎關節活動異常等。有些人在開口說話或咀嚼時會聽到哢哢聲,這代表關節活動範圍已異常擴大。壓力大也會加劇磨牙,因此心理因素亦是潛在原因之一。

五、碳酸飲料與牙齒發育問題
長期飲用氣泡飲料會加速牙齒琺瑯質的流失,使牙齒更脆弱,也間接增加顳顎關節的磨耗風險。此外,患有琺瑯質發育不全者,其牙齒本身就較易磨損,進一步提高罹患TMD的幾率。

五官兩側不對稱 誤為老化

顳顎關節其中一項功能是維持臉型與平衡性,因此,臉型的變化是TMD的表現之一,而且是最為顯著的。首當其衝的部位為眼睛,其次是耳朵、臉頰、鼻子、嘴唇,最後是牙齒。由於兩側肌肉的運動量不平均,導致五官兩側也會變得不對稱。一般情況下,患者是不自覺的,但醫生可以從患者的外觀上看出一些端倪。

有些TMD的女性患者在化妝時,或多或少會察覺到臉型的變化,但由於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常誤以為是老化現象,也不認為會對生活造成困擾,因此未加理會。

從張口幅度掌握警訊

TMD影響的不僅是臉型變化,也會影響張口幅度。一般人張口的幅度最低標準為4公分;有些人張口幅度可達5至6公分,這顯示顳顎關節過於鬆弛,伸縮性較強。但是,若張口幅度小於4公分或大於6公分,則顯示可能患有TMD。

TMD的症狀可分為四期表現出來:
第一期: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開始流失,牙齒逐漸受損。
第二期:臉部五官開始變化,可能發生於眼、耳、臉、鼻、唇。
第三期:關節內部發炎,開閉口時發出哢哢聲,但未有任何疼痛感。
第四期:顳顎關節部位出現疼痛,可能伴隨偏頭痛、耳鳴、失眠等症狀,若患者本身患有風濕病,更會加劇關節的疼痛感。

顳顎關節可置換 惟緊鄰後腦風險高

TMD目前無藥可治,醫生所能做的是透過外部干預,避免病情持續惡化。雖然如膝關節般,顳顎關節也有置換手術的選項,但由於手術區域鄰近後腦,且涉及韌帶、肌肉、神經等精細結構,風險極高,因此不被建議作為常規治療方式。

治療TMD應回到根本,針對病因處理,而非單靠止痛藥。因為TMD往往源自牙齒問題,治療重點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物理治療:維持顳顎關節的靈活性與穩定性。
2.保護琺瑯質:減少碳酸飲料攝取,避免牙齒表層琺瑯質流失。
3.牙齒矯正與修復:透過全口檢查與矯正治療,讓牙齒排列整齊、咬合穩定,避免偏側咀嚼造成不對稱磨損。

第四期只能延緩無法治癒

改掉長期偏側咀嚼與咀嚼硬食的習慣,是TMD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環。若等到症狀進展到第四期才就醫,醫生通常只能提供夜間牙套防止磨牙,延緩惡化,已無法根治。很多重度患者就診時期待‘治癒’,但醫生所能做的,其實只是盡可能維持現況不惡化。

TMD是一種長期累積造成的慢性病,短時間內無法逆轉。雖然肉毒桿菌注射、臉部按摩或整形手術可改善外觀,止痛藥也能緩解不適,但這些都只是暫時對症,無法根本解決。既然TMD起因多來自口腔結構問題,治療自然也必須從牙齒著手。 

99.9%掛錯診!需OMS診斷與追蹤

牙醫在看診後,會為患者進行一次電腦斷層(CT)掃描,檢查牙齒整齊度與顳顎關節狀況等。確診TMD後,醫生會為患者問診,並講解病情與治療重點。

當患者決定接受治療後,醫生會為其臉部進行360度的標準拍攝,以記錄臉型變化,每3個月複診時需再次拍攝;而CT掃描則建議每年進行一次。

一般人對牙醫的印象僅停留在‘拔牙、補牙’,但其實99.9%的TMD患者初期都找錯專科,如腦神經科、耳鼻喉科等。其實,正確應諮詢具口腔頜面外科(OMS)資格的牙醫,並不是每位牙醫都熟悉TMD。這是因為TMD屬於複雜疾病,需透過斷層掃描瞭解頭顱結構,並評估顳顎關節受損情況,以制定全面的治療計畫。

治療有限 改變習慣為根本

若TMD已引發其他併發症,牙醫還需與耳鼻喉科或精神科等其他專科醫生共同討論整體治療方案。

對TMD來說,治療選項相當有限,因為這是由長期咀嚼習慣不當與健康意識薄弱所導致的慢性問題(排除意外撞擊因素)。醫生所能提供的,多是建議患者使用輔助裝置來減緩病情,並透過掃描器器持續追蹤變化。

對於早期患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進行衛教與習慣矯正。若慣性咀嚼不及早改正,日後積重難返,即使想改,也可能無法做到。”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147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