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重大意外感到恐懼、不安? 心理師教3招安定孩子與自己

事件發生後,長期仍出現失眠、情緒困擾或難以自我調節,則可考慮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事件發生後,長期仍出現失眠、情緒困擾或難以自我調節,則可考慮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新北市三峽發生重大車禍,造成學生及民眾受傷,因事故發生時間恰逢放學時段,包含學生與家長均直接或間接目睹事故現場,引發社會關注。對此,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提醒,此類突發事件可能對成人與兒童造成創傷反應,不論是否在場,目睹或持續接觸相關影像皆可能破壞原有的安全感與情緒穩定。

兒童創傷反應常見這些症狀 家長務必留心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陳劭旻理事提到,如果是位在現場的家長一定會最直接的遭受情緒的衝擊,但即使是透過電視目睹,也可能因為過度驚恐而引發創傷反應。家長可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情緒波動、失眠、惡夢、食慾不振、身體緊繃,甚至出現「閃回」(flashback)──反覆浮現事故畫面的片段,或情緒的過度警覺 (Hyperarousal)。由於本次的事件是車禍,創傷反應體現在部分民眾身上可能是在過馬路、搭車等情境感到焦慮、退縮,兒童也可能出現退化行為,如哭鬧、尿床、過度依附等。

新聞影像不斷重播在心裡 停止過度曝露與情緒疲乏

陳劭旻理事說明,如果發現自己情緒受到影響,首先可以讓自己知道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允許自己有情緒反應。可以找一些方式讓自己安定身心,例如找認識的朋友抒發、做讓自己感受到放鬆的事情,或者單純的繼續維持原本的生活,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回到原本的狀態。

陳劭旻理事也強調,本次事件由於經媒體大幅報導,民眾焦慮時可能會想要不斷滑手機看訊息,而新聞媒體可能也會重覆播放事件的片段,相當不利於讓身心回到穩定的狀態。建議最好是避免繼續觀看相關的新聞片段,如果真的在意只需要接收必要的資訊即可,不要讓自己過度曝露在衝擊畫面的新聞報導中。

為孩子建立架構 重塑安全環境 

諮商心理師張祐瑄說明,一般學校會依據學生狀況提供「安心減壓」輔導,如講座與團體活動,協助釋放情緒與降低衝擊。而家長也可採以下方式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不安期:

1、主動關心情緒:可問「今天看到那個新聞有什麼感覺嗎?」但不需急於說教或強調教訓。

2、避免重播事故影像:限制孩子觀看新聞片段或網路流傳影片,減少驚嚇再現。

3、維持日常節奏:讓生活回歸規律,幫助重建預測性與安全感。

失眠與情緒困擾揮之不去 這樣做尋求協助

諮商心理師黃子柔提到,孩子會觀察成人的反應來建構情緒安全,因此家長若本身也感到焦慮、悲傷、煩躁,應給自己足夠的理解與喘息空間,透過傾訴、放鬆練習、維持原有生活節奏,也讓孩子能有穩定的依靠。

若事件發生後,長期仍出現失眠、情緒困擾或難以自我調節,則可考慮尋求心理專業協助。若是學生可主動聯繫校內輔導老師,成人則可撥打:張老師 1980、生命線 1995、衛福部安心專線 1925,或就近聯繫身心科、心理諮商所、各地衛生局協助轉介。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