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立夏養「心」之道 西瓜、番茄加飯後山楂!

中醫認為「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

中醫認為「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

112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為國人死因第2名及第4名,且國人死於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慢性病人數計6萬8,000人,已超越癌症死亡人數5萬3,000人,健保每年「三高」相關疾病醫療支出高達1,700億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安青表示,國人死於心血管病人數已超越癌症死亡人數,《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預防勝於治療,應把握立夏養心好時機。

5月5日立夏日 夏季養生應要「使氣得泄」

陳安青藥師表示,2025年5月5日是立夏的日子,立夏開始,晝長夜短,氣溫升高,容易使人心浮氣躁,《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到夏季養生應要「使志無怒」,不輕易動怒,盡量維持心情平和舒暢,以避免心火過於旺盛傷心神。

夏天因為炎熱的天氣而躲在冷氣房,或在戶外正中午進行激烈運動,大汗淋漓,兩者皆過猶不及;夏季養生應要「使氣得泄」,適度流汗排出身體裡的熱氣,流汗過多反而耗氣傷陰,建議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並在運動過後補充水分。

夏天養心 西瓜、番茄都是好食材

陳安青藥師說,中醫認為「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根據陰陽五行五臟與五色的對應,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而心臟對應紅色,紅色入心,可以多補充紅色的食物;夏天流汗較多時,酸味食物具有收斂的特性,適當吃酸能預防流汗過多,生津止渴,夏天盛產的桑葚、紅西瓜、紅棗、番茄等,都是養心好食材。

飲食過量可透過山楂解膩 留意甜度避免加劇症狀

另外,若不小心飲食過量,造成胃部飽脹消化不良等腸胃道症狀,陳安青藥師指出,此時喝一杯山楂茶或仙楂餅,都能幫助消食除油解膩。山楂其實就是俗稱的仙楂,屬於薔薇科植物山里紅的乾燥果實,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入脾、胃、肝三經,以中醫以形補形的概念,山楂中空與血管相似,因此有助血管運行,山楂能刺激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加強燃脂和提高消化速度,中醫常用於治療胃病、心血管疾病。

山楂最被熟悉是製成花形狀的仙楂糖,需注意若是甜度較高的山楂糖就不能吃太多,想達到消食化瘀的功效最好是山楂乾以熱水沖煮效果最好,胃酸過多、胃潰瘍或腸胃功能較弱的人,避免空腹或大量食用山楂,以免引起不適。

成人預防保健880方案擴大 民眾應多善加利用

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擴大「成人預防保健880方案」,提供30-39歲民眾每5年1次、40-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建議民眾善加利用,早發現異常、早期管理。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