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常感有飄浮物竟是罕癌PCNSL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助解決化療困境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是一種罕見且惡性的腫瘤,每年在台灣僅約80至120名新診病例,且多發生於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是一種罕見且惡性的腫瘤,每年在台灣僅約80至120名新診病例,且多發生於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

53歲的陳大哥(化名)於三年前因不明原因感到視線模糊、有飄浮物,並且單側無力,原以為是中風,經檢查後,竟發現罹患罕癌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簡稱PCNSL)。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鄭傑隆指出,PCNSL的病程進展快速,患者若不治療,平均生存時間僅約1.5個月,即使接受標準治療,包括高劑量化療與放療,五年存活率仍僅約30-40%。此外,許多高齡或體力較差的患者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或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導致治療選擇受限。

「這名患者在復發時一度癱瘓無法行走,但透過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治療,現在已經能夠藉由輔具自行活動,部分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這對於PCNSL這類高度復發的疾病來說,是相當振奮人心的成果,亦是臨床治療新希望。」

PCNSL治療遇瓶頸!疾病高復發率、年長患者多難承受傳統化療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是一種罕見且惡性的腫瘤,每年在台灣僅約80至120名新診病例,且多發生於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由於腫瘤侵犯到中樞神經,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單側無力、視力模糊,但若病灶長在額葉,就不一定會有神經學無力的症狀,而是患者可能會有性格或行為改變等。

鄭傑隆醫師指出,PCNSL治療面臨諸多挑戰,由於腫瘤局限於中樞神經系統,難以使用開刀解決,目前多採用如化學治療、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全身性治療,但傳統治療方式如化療和放療雖有一定效果,卻無法維持緩解,同時又因為年長患者難以承受高強度的化療副作用,需要降低化療劑量,因而增加復發風險,臨床上急需新的藥物選擇來治療復發。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帶來希望!有助減輕副作用、維持生活品質

近年來,隨著BTK抑制劑的研發進展,臨床醫學迎來了新突破。鄭傑隆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化療需使用高劑量才能有效作用,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具有高效的血腦屏障穿透能力,能夠精準作用於腫瘤細胞,同時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從而減少副作用。此外,與第一代BTK抑制劑相比,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心血管副作用明顯降低,且常見副作用如皮疹、輕微胃腸不適及血球減少等均屬可管理範圍。

「口服劑型提高了患者的治療順從性,相較於傳統化療,患者不需要接受靜脈注射或住院治療,能夠在家中服藥,減少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鄭傑隆醫師進一步補充,案例陳大哥確診PCNSL在接受標準化療與放射治療後,病情雖短暫緩解,但於9個月後復發,並影響行動能力,後續改用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治療,治療期間除了發生輕微出血症狀之外,未出現嚴重副作用。

鄭傑隆醫師表示,目前,新一代BTK抑制劑已獲得台灣衛福部健保署核准給付,適用於復發或難治型PCNSL成人患者,並同步於六家醫學中心進行臨床觀察計劃,以確保台灣患者在長期治療中的療效與安全性,提醒民眾若有不明原因的頭痛、抽筋,甚至視力模糊,應盡快前往血液腫瘤科門診諮詢醫療團隊。

MAT_TW_OPD_00126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