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影響深遠,從眼睛到身體器官甚至足部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中糖尿病足被視為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嚴重的話須截肢才能保命,否則會對生命造成危險,因此及早察覺血糖是否超標,並進行針對性預防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先說個案例,A先生是一名上班族,有一天他發現足部有個傷口一直無法痊癒並且還出現潰瘍,於是前往求醫,卻被醫生告知他血糖超標多年,而足部的傷口就是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所造成。 (NHMS),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8.3%,也就是每5人中就有1人是糖友,大約為390萬名18歲以上成人。再不加以控制,估計明年即2025年將達到700萬人。
糖尿病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若沒有及早治療或控制不當,可衍生出極為嚴重的後果,身體器官如心臟、肝臟、腎臟或血管、眼睛等皆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高血糖也會增加患癡呆症風險。至於先前提及的病例,患者的糖尿病足也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大約佔80%以上,也就是每10名糖友就有8人會受到糖足的傷害,嚴重的話患者不僅須截肢,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
傷口潰瘍無法痊癒才發現
為何糖尿病有如此嚴重的併發症卻一再被病人忽略呢?關鍵就在初期階段無聲無息。往往等到併發症陸續出現及影響生活素質後,患者前往求醫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以糖足為例,患者通常是傷口潰瘍一直無法痊癒,才警覺是糖尿病造成。
在傷口潰瘍之前有症狀嗎?有的,糖足的皮膚會比正常人更乾燥,同時本來或許有很多腳毛,可是隨著病情惡化而慢慢變得稀少。再不然是察覺腳的觸地感有異,如有沙、麻痺或針刺感,可是這些症狀卻鮮少被注意,更多像上述提及傷口潰瘍無法痊癒之下才被發現。
從病理過程來看,糖足在比較後期才會出現,但後期定義因人而異,有些患者被診斷糖尿病2年或5年就出現糖足,可是有些患者到了10年甚至20年也沒有糖足,關鍵在於何時確診糖尿病、獲知後如何管理血糖。
感覺手腳戴了手套襪子
糖尿病會從血管、神經、肌肉三方面去影響造成糖足。先從神經說起,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會受到破壞,影響排汗功能,導致皮膚乾燥、龜裂,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患者可能會感覺手腳像戴了手套或襪子,這就是典型的手套和長襪樣神經病變(glove and stocking neuropathy),屬於週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早期症狀包括輕微麻木、針刺感或感覺鞋裡有沙石,隨後發展為劇痛,特別是夜間痛醒。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對疼痛和壓力完全失去感覺,甚至鞋子掉了也不察覺,這標誌著神經損傷已經非常嚴重。
另外糖尿病也是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形成因素之一,同樣也會造成血流因阻塞而無法供應到足部包括腳趾;至於肌肉部分,糖尿病會造成腳後跟肌腱緊繃,從而導致糖友在行走時更施壓在前足及中足部位形成潰瘍。
對糖足患者而言,病情到後期是沒有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傷害,恰恰因為缺乏疼痛感,問題未能及時發現導致進一步的損害,例如常見的夏科氏足(charcot foot) 。這是一種嚴重的足部併發症,多發生在單側腳,主要是因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在神經病變的情況下,足部感覺喪失,患者可能無法感知疼痛或壓力,這使得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持續對腳施加壓力。持續的壓力會導致微小骨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骨折會變得更加嚴重,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損傷及增加截肢風險。
傷口還會痛 情況不太糟
厚繭即俗稱的雞眼對及早發現糖腳有很大幫助,正常人腳底有厚繭的話會自然避免踩踏痛處,經過一段時間後由不尋常壓力所引起的厚繭就會逐漸消失。可是對糖足患者而言,因著腳底觸感已不敏感就會持續踩踏厚繭,結果就容易受損及形成潰瘍。有者用刀片來割除厚繭,可是沒有經過消毒刀片反而增加細菌感染及潰瘍風險,也因此我常對糖足患者說,若在清理傷口時會疼痛,那是不幸中的大幸,至少還不至於太糟糕。
如何區分PAD和糖足呢?如同先前所提及,血管阻塞也是糖足的症狀之一,但PAD會造成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上30分鐘就須坐下休息,到了後期須休息次數會增加,同時到了後期會出現腳部尤其是腳趾變黑等,至於糖足則會出現色素沉澱(pigmentation)。
但須注意的是,有PAD不一定是糖尿病引起,同樣有糖尿病也不一定會有PAD。 PAD的血管阻塞除了因血糖所引起之外,抽煙也是因素之一;之前我在印度深造時,當地煙民甚多也導致PAD病例很常見。在治療方面,PAD主要是改善血管阻塞問題,至於糖足必須同時從神經、肌肉及血管三方下手改善。
3檢:ABI HbA1c 足神經
如何檢驗糖足呢?可從幾個方面著手,分別透過踝動脈-肱動脈血壓比值,即踝肱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它可以反映患者肢體的血運狀況;再來就是檢查糖化血色素(HbA1c)以了解過去3個月的升糖指數,最後是透過特別儀器來檢查患者的足部小纖維感受神經敏感度。
具體做法是把患者足部分成10個區塊,逐一檢查不同的敏感度,同時也會檢查患者對震動的反應等。通常糖足最先失去的就是本能感覺(proprioception),也就是無法察覺關節的移動。
缺血性Vs神經性潰瘍
在進行治療前必須先釐清潰瘍是屬於哪一類,即缺血性潰瘍(ischemic ulcer)或神經性潰瘍(neuropathic ulcer),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在清洗傷口時會痛不欲生,通常是PAD,但後者卻不會感覺疼痛多是糖足,原因就是神經已受損失去知覺,即使已出現細菌感染也不知不覺。
此時是否應該使用抗生素?在細菌感染初期使用抗生素是正確,但必須在醫師指示下使用,而不是貿然使用,否則難免會在日後出現抗藥性。同時抗生素的使用亦有時效性,超過一定時間後若還是無法改善,那就要視情況而定,比如清洗傷口時,若發現有腐爛細胞組織或在X光下已滲透進骨頭就必須立即切除,避免形成更多的細菌感染溫床,有時截肢是必須當機立斷的。
義肢獲保險或社險承擔
在糖足的治療中保命是首要,其次是保住更多的肢體如足部及腳趾,如果有多處潰瘍必須截趾甚至截足,亦不可有片刻耽擱;目前義肢的發展已非常先進,並且獲得保險或社險(SOCSO)承擔。透過這些輔助儀器患者亦可以像正常人行走,反之若因潰瘍進而細菌感染影響全身,那就會有生命危險。
此外,對於PAD的患者,我會建議必須檢查是否同時有糖尿病,並且也要在手術後再諮詢心臟內科、血管外科或介入放射科醫生檢查血管看是否還有其他阻塞部分。
“拿掉”不尋常壓力
我常對患者說壓力(pressure)加上感覺(sensation)等於潰瘍(ulcer),感覺是無法去改變,儘管有些研究提及使用維生素B群或有些改善,但從臨床來看效果不明顯,因此唯一能做就是'拿掉'不尋常的壓力。
如同先前所提及,就是這種壓力加劇糖足的惡化,因此要改善糖足必須從不同方式去減少壓力,可以是特別的手術以及一些特定鞋子,甚至是改變姿勢如不讓腳部接觸地面等就可以對病情極大改善。
何時須手術介入?一般上當糖足發展至腳部畸形如夏科氏足,醫師須視情況採取哪一類手術。通常會先採取骨外固定器(用於有表面傷口)或骨內植入鋼釘,其原理就是從減少壓力方面進行調整,避免潰瘍持續惡化。另外目前在國外也有一種新技術,即脛骨橫向骨搬運術(Tibial Cortex Transverse Transport,TTT),主要用於改善PAD問題,尤其是當其他治療無法使血液流向腳部時。
多潤膚惟趾縫不可
從醫生角度如何管理糖足呢?首先要控制血糖,其次有抽菸一定要戒菸。另外每天須花時間觀察足部內外是否有傷口包括是否有雞眼,同時也要注意腳趾縫是否有潮濕生癬。由於糖足患者的皮膚乾燥,因此須不時給予滋潤霜保濕,但要避免在腳趾縫間使用,以防過度潮濕。
剪趾甲也必須剪平避免細菌感染。泡熱水也需要留意,之前曾有糖足患者因不慎被燙熱足部,因此建議最好之前先找家人或用手肘試水溫。還有若已有潰瘍,必須諮詢醫生,切忌自己處理,鞋子的選擇是很重要,通常我會建議患者在家不要赤腳應穿合適包鞋,最好搭配白色透風襪;購買鞋子最好在傍晚7至8點後,此時腳型是一整天最大的。另外選擇寬及深的鞋頭,選皮質類,以及當下最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也是選鞋的訣竅。
無視傷害最恐怖
過去在門診常見過不少患者明明已有腳畸形問題,可是因為沒有潰瘍或傷口而選擇置之不理,但這類做法是不正確的,有問題就必須去解決以避免更多的問題。
對於糖足的忠告,我會建議讀者必須早點去做體檢,一旦發現有血糖高的問題就要控制血糖,避免抽煙,同時要多觀察自己的雙腳是否有傷口或出現乾燥皮膚等,避免出
現潰瘍。倘若真的不幸出現了潰瘍,及早求醫是必須的,目前已有很多先進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就算最終必須截肢也不是世界末日,以現今的科技也有合適的義肢可以提供輔助,反之若繼續無視傷害,出現嚴重細菌感染才是最恐怖的結局。 」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