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小靜,三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全身皮膚布滿大大小小極度搔癢的顆粒及斑塊,日也抓夜也抓,晚上還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就醫接受了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最後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後,皮膚明顯改善讓自己重拾自信,生活也恢復正常!
結節性癢疹「癢抓」惡性循環 重挫生活品質
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六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常使病人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
致病因不明 這些人高機率會出現癢疹
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二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
「生物製劑」屬於針劑注射 副作用相較口服少
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包含常見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還有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也可能加上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
而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但仍有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
疾病影響社交生活! 與醫師溝通、共享治療決策
鄭百珊表示,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唯有戰勝癢感、改善癢疹,才能重新開始嶄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