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物中毒案成立定義、調查流程! 食藥署將納「邦克列酸」為常規採檢

經過通報確定食物中毒案件成立後,地方衛生局便會開始啟動調查。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造成2人死亡、多人送醫,這也是台灣首次檢驗出邦克列酸毒素,未來該如何防範類似的中毒事件發生?相關的通報、稽查流程是否會有所調整?外界都相當關注。

對此,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在4月10日食藥署例行記者會上,以寶林案來做真實詮釋,說明疾管署與地方調查之間的合作流程,並承諾未來勢必會針對高風險產品,將邦克列酸列入常規稽查。

「食物中毒事件」定義為何? 通報後如何調查?

食物中毒事件成立的定義為何?林金富副署長表示,如果是吃到特殊特定的化學物,如:砒霜、農藥,或是之前的河豚等事件,只要有1人就成立食物中毒,而其他一般屬於微生物的,如:諾羅病毒、仙人掌桿菌等,有2人吃到同樣的東西後生病,食物中毒案件就會成立。

當民眾到醫療院所就醫,經過通報確定食物中毒案件成立後,地方衛生局就會開始啟動調查,衛生局會前往稽查並了解這段期間賣了多少份、有幾個人吃等,這些都關係到這是不是一起群聚事件,在公共衛生調查上是很重要的部分。

林金富副署長提到,如果有50個人都涉及疑似食物中毒,就會定義為「群聚事件」而且要啟動防疫醫師協助,那地方衛生局就會依照SOP,向疾管署請求防疫醫師支援協助疫調。

若是50人以下,林金富副署長表示,基本上衛生局平時的訓練都足以因應這樣的疫情調查,而疫調中很重要的就是「時間點」要清楚,什麼時候到這家餐廳消費、吃了什麼,民眾隔多久後發病也很重要,因為潛伏期是很重要的判斷,然後到哪裡就醫、醫師如何解釋、臨床診斷是什麼等,這些疫調都要寫清楚。

而且「時序」在食物中毒案調查中也是一大重點,林金富副署長提到,「因要在果之前」,意思就是民眾要確實有吃了這個食物、食品,之後發生了這個病,2個要有關聯性,而且因要在果之前。

寶林「邦克列酸」釀禍 未來如何稽查、防範?

但這次寶林茶室中的「邦克列酸」毒素,是台灣首次出現,並釀成多人送醫,甚至造成民眾死亡、命危,未來通報、檢驗、稽查相關程序是否也應再做調整?

林金富副署長表示,已有召開專家會議,訂出2個指引,一個是指導業者遵循相關措施,另一個是針對民眾烹調時的指引,稽查還有消費者的這2個指引近期會公布在外網。

至於未來要如何檢驗、稽查,林金富副署長提到,目前正在跟專家討論,將來勢必會把邦克列酸納入常規檢驗,不過這要先去定義什麼樣的產品是屬於邦克列酸的高風險產品,以在稽查時要特別注意,但這需要更多專家討論,因為不希望造成恐慌,需要一點時間討論。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