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癲癇有救了! 首批大麻二酚CBD用藥近8成有改善

台灣癲癇病患中有25%為「難治型癲癇」,使用現行藥物治療仍無效,頻繁發病恐造成認知功能下降、智力受損。

台灣癲癇病患中有25%為「難治型癲癇」,使用現行藥物治療仍無效,頻繁發病恐造成認知功能下降、智力受損。衛福部今年開放「大麻二酚(CBD)」藥品許可證及健保給付,領先亞洲其他國家。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光麟表示,大麻二酚與其他會致幻的大麻成分截然不同,不會「嗨」但能救命,全台已有50名病患恩慈療法率先用藥,近8成發作強度減少。

「癲癇遠比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更為可怕!」台灣癲癇醫學會前理事長關尚勇表示,癲癇是腦細胞不正常放電,病患可能隨時隨地就摔在地上,曾有家庭主婦在煮飯時發作,整個人暈厥在瓦斯爐上,等到被家人發現時,傷勢已經嚴重到必須截肢;還有幾位患者在洗熱水澡時發作,整個下肢三級燙傷。不僅如此,癲癇若不受控制反覆發作,腦部外傷或頻繁缺氧,恐造成認知功能下降、智力受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與學習。

2大類型難治型癲癇 藥物反應不佳

卓飛症候群(DS)

與基因相關,從疾病發生率估算,全台約570位患者。典型症狀為熱痙攣,並伴隨喪失發展里程碑及行為問題,也可能出現彎著膝蓋走路的步態。容易因環境刺激或體溫升高而發病,即使輕微發燒、注射疫苗、泡熱水澡都有可能誘發癲癇,造成灼燙傷。

結節硬化症(TSC)

與基因相關,全台約1170位患者。三大特徵為:智力障礙、皮膚病灶(如血管纖維瘤或脫色斑)、體內多處非惡性結節腫瘤。超過6成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屬於難治型癲癇。

CBD藥物跟呼麻有何不同?會不會成癮? 

關尚勇表示,目前難治型癲癇雖然有藥物、生酮飲食、迷走神經刺激器、癲癇病灶切除術等多元治療方式,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應不佳。所幸新型藥物大麻二酚(CBD)取得藥證,成為患者的新希望。

大麻(Marijuana)

草本植物,其中含有大麻素-四氫大麻酚(THC),屬於中樞神經迷幻劑,以第二級管制藥品與第二級毒品列管。

大麻二酚(CBD)

天然植株萃取,仍含有微量THC,屬第二級藥品列管。主要作用於non-CB受體,與CB1受體親和力低,不具致幻作用,濫用或成癮的風險較低,有多種潛在醫療臨床用途。

四氫大麻酚(THC)

是娛樂性大麻的主要成分,藉由活化CB1受體而引起欣快感,產生致幻作用,濫用或成癮的風險較高。

CBD嚴謹管制避免濫用 近8成患者症狀改善

林光麟指出,台灣目前核准上市的大麻二酚藥品屬於第二級管制藥品,僅醫師、牙醫師、獸醫師、獸醫佐或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人員可使用。患者如有用藥需求,只能由醫療院所申請,需取得專用處方箋。

根據食藥署公告,CBD不可作為食品或食品添加物,若在台灣市售或網站上看到CBD油、軟糖、餅乾等,皆屬違法;據藥事法規定,未經核准從國外帶回或代購CBD藥品,將會面臨徒刑或罰金。

林光麟表示,CBD常被誤解是娛樂大麻(四氫大麻酚,THC),網路上也流傳不正確的見解,但CBD化學結構式跟大麻不一樣,不會造成致幻效果,濫用性極低。CBD屬於罕見疾病藥品,處方時仍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規範,使用條件嚴謹,避免造成濫用。雖然健保給付條件還沒定案,但已有50名患者自去年5月以恩慈條款優先到藥,其中7至8成反映癲癇發作強度減少,也減少送急診次數,讓他相當欣慰。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張明裕表示,CBD藥物其實被使用在臨床已快10年,卻因名稱容易讓人有不當聯想,如今國內盼到CBD合法用於治療小兒癲癇,盼能解決社會大眾的誤解。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