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講不聽 3歲以下的孩子該怎麼教?

若我們能理解幼兒對於「秩序」的需求,就能發揮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

幼兒為什麼喜歡說「不要」。「自我肯定危機」(Crisis of Self- Affirmation)是幼兒經歷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之一。從十八個月到三歲之間,幼兒會開始意識到自己和父母是分開的個體,並且開始渴望更多的自主權。在他們學會說「不要」的同時,也開始會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我」。幼兒開始學習獨立的這個階段可能很難熬。有時候他們會把大人推開,凡事都想靠自己;有時候他們拒絕做任何活動,或者緊黏著大人不放。

幼兒為什麼總是「動」個不停。動物不喜歡被關在籠子裡,幼兒同樣也不會坐著不動。他們渴望活動自如,例如:剛學會站就想攀爬和行走、剛學會走就想奔跑和拿重物,越重越好,透過搬運大件物品或移動沉重的袋子、家具來挑戰自己的極限。我們把這種挑戰精神稱作「最大努力」(maximum effort)。

幼兒需要「探索」周圍的世界。蒙特梭利教學法建議父母接受這一點,從而為孩子佈置安全的探索空間,讓他們參與所有能刺激感官的日常活動,並且放他們到戶外探索,讓他們在泥土中挖掘、在草地上赤腳、在水池中戲水、在細雨中奔跑。

幼兒需要「自由」。適當的自由能幫助幼兒培養好奇心並樂在學習,進而主動體驗、發掘新事物。這些過程能讓幼兒體認到他們就是自己的主人。

幼兒需要「紀律」。制定紀律能保障幼兒的安全,並教會他們尊重別人和環境,幫助他們成為負責任的人。此外,「紀律」也有助於大人在被踩到底線之前先做出行動,以避免自己又開始憤怒斥吼和責罵孩子。蒙特梭利教學法既不放任亦不專橫,它幫助父母成為孩子的冷靜領導者。

幼兒喜歡「秩序」和「一致性」。幼兒喜歡事情可以每天如出一轍,比如:維持同樣的生活作息、物品放在同樣的位置,以及遵循同樣的規則。這有助於他們理解、認識自己的世界,並且知道自己應該對哪些事物抱持期待。

與此相對,一旦父母制定的規範前後不一致時,他們就會不斷地測試,看看大人當天的決定。如果他們發現耍賴和發脾氣可以讓事情順著自己的心意走,那麼他們就會再次嘗試,而這種現象稱為「間歇性增強」(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若我們能理解幼兒對於「秩序」的需求,就能發揮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辦法讓每一天都如出一轍,就可以先有心理準備,可能需要付出額外的心力來引導孩子。此時,我們就不會認定孩子是在胡鬧,反而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到這不是他們預期的方式。我們可以協助他們冷靜,一旦他們恢復理智,再和他們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幼兒「不是故意」為難父母。他們正在經歷一個艱難的時期;我喜歡這個想法:如果我們能意識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實際上是在求助時4,可以問問自己「我們現在能提供什麼幫助?」如此一來,便能讓我們將對立的情緒轉化為解決問題並支持孩子。

幼兒容易「衝動」。幼兒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大腦中容納人類自我控制和決策中心的部分)仍在發育,而且還會持續二十年。這意味著當他們又爬到桌子上、從別人手中搶奪東西,或是變得情緒化時,我們可能需要循循善誘地耐心引導他們。所以我喜歡說:「我們要成為他們的前額葉皮質」。

幼兒「需要時間」處理父母說的話。與其反覆催促孩子去穿鞋,不如先在腦子裡數到十,讓他們有時間來處理父母的要求。一般而言,當我們數到八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動作了。

幼兒有「溝通」的需求。孩子會試圖以多種方式和我們溝通。當嬰兒發出咯咯聲,我們可以回敬他們;面對牙牙學語的幼兒時,我們可以對他們說的話表現出興趣。至於較大的孩子,則喜歡提問和回答問題,此時我們可以用豐富的語言回應他們,甚至也用這種方式回應幼兒,他們會像海綿一樣快速吸收。

幼兒喜歡把事情做到「得心應手」。幼兒喜歡反覆練習,把事情做到得心應手。所以,試著觀察他們,看看他們正努力熟悉哪些事情。一般而言,那會是一件具有挑戰性,但又不至於困難到讓他們放棄的事情。他們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練習,直到完美。一旦他們得心應手了,就會往下一個目標繼續前進。

幼兒「喜歡幫忙」,感受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比起自己的玩具,幼兒似乎對父母的物品更感興趣。此外,當父母在準備餐點、洗衣服或準備迎接訪客時,他們也特別喜歡在一旁幫忙。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準備一些事情請他們幫忙,並且降低期待,讓孩子學會作為家庭裡的一分子該如何付出。這些都是在他們成為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之前能夠建立起來的基礎。

蒙特梭利1-3歲教養全書

本文摘選自《蒙特梭利1-3歲教養全書》,采實出版。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