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癢、食欲不振、失眠...恐是MPN 治療「新關鍵」把握黃金時機

台灣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之診斷與治療需求目前尚未被完全滿足,病人無法充分取得專業衛教資源,因此結合醫院內的團隊力量成立骨髓增生性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

41歲的黃小姐大約一年多以前,開始出現全身性皮膚搔癢、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狀,看皮膚科及服用多種藥物,都未見改善。後來因為健檢報告指數異常,轉介到嘉義長庚血液腫瘤科就醫,才確診罹患了骨髓增生性腫瘤(MPN),所幸經過藥物治療之後,病情已經穩定,臨床症狀也大幅改善。

骨髓增生性腫瘤 多數出現併發症才確診

陳志丞醫師說明,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因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而導致的惡性血液腫瘤疾病,患者可能產生的臨床症狀包含搔癢、腹脹、食慾不振、盜汗、失眠、及體重減輕等;此病很容易產生血管栓塞的併發症,包含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也有比較高的風險產生急性血癌及次發性骨髓纖維化的轉變,由於症狀大多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罹病多時,產生嚴重併發症才被確診出來,也因此耽誤治療之黃金時機。

診斷、治療資源不足 成立骨髓增生性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

楊仁宗院長表示,有鑑於台灣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之診斷與治療需求目前尚未被完全滿足,病人無法充分取得專業衛教資源,且診斷後在治療及疾病監測上的資源也較為不足,因此結合醫院內的團隊力量成立骨髓增生性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希望透過此中心與相關廠商進行合作藥物與治療方式研究,攜手共同為患者服務。

治癒取代緩解症狀 與國際接軌

陳志丞醫師表示,用於骨髓增生性腫瘤診斷及追蹤的「競爭型等位基因特異性之定量式TagMan雙重PCR測定法」,已於2021年12月獲頒國家新創獎,目前申請專利中。希望治療暨研究中心成立後,可以利用此一新穎的診療技術,提升診斷之正確性,推翻「緩解症狀」的被動治療思維,改以「治癒」為目標的嶄新治療方針,更能與國際臨床領域接軌。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