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助攻」 不孕補助上路好孕成家

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為了力挺真正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症夫妻,攜手打造「好孕地圖」,一指即可找到鄰近院所。

台灣出生率持續低迷,2020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數驚見『死亡交叉』,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美國更預測台灣2021年生育率僅1.07,全球倒數第一。為搶救生育率,今年7月1日祭出「催生利多」,方案無排富且年齡層放寬至45歲以下,最大補助額度達10萬元。台灣生殖醫學會及生育醫學會攜手推出線上「好孕地圖」,方便查找鄰近專業、友善的人工生殖機構。

人工生殖補助案擴大 7月已上路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今日出席「好孕成家 預約幸福」記者會表示,少子化的問題是上至總統、行政院都相當重視的議題,於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的人工生殖補助擴大方案,將補助對象擴大至45歲以下不孕症夫妻,且補助次數年齡未滿40歲者至多6次、年齡40至44歲者至多3次,最大補助額度達10萬元,在胚胎植入數量上也限制在1至2顆內,相當重視母嬰健康。

夫妻最可自我掌控關鍵因素:年齡,越早成功率越高!

現代人晚婚也晚生,據行政院統計2020年平均第一胎產婦年齡為31歲,當生育第一胎的時間往後挪,一般來說很難再催生第二胎。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醫師進一步解釋,女性生育能力於30歲之後開始退步,過了35歲後急遽下滑,即便執行人工生殖,懷孕與活產率也會於34歲開始走下坡,若計畫想生第二胎的夫妻,只剩不到「3年」的黃金時間。

2019年,求助人工生殖的女性年齡來到38歲,已是卵實力走下坡的階段,成功率相對較低。張帆醫師表示「年齡」仍是影響人工生殖治療成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國健署今年六月發佈的統計,平均小於35歲進行2.1次人工生殖會成功,35-37歲2.5次會成功,38歲-40歲則增加為3.3次才會成功,到了41歲以上甚至需要超過5次以上才會成功,顯示越早進行人工生殖治療,成功率越高。

不孕有徵兆 盡早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

根據國健署公告,台灣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醫師指出依照WHO不孕症標準,小於35歲的男女沒有採取避孕措施,進行規律的性生活一年以上無法懷孕; 或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半年仍沒有懷孕; 或已知有不孕症的危險因子,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陳明哲醫師強調:「出現以上任一情況即為不孕徵兆,男女雙方皆需盡早至生殖機構進行進一步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

早知不孕早享補助 減輕壓力安心備孕

自人工生殖補助政策實施以來,兩大學會醫師已成功協助多對「未來爸媽」變為「準爸媽」。36歲的林媽媽正是試管嬰兒補助的第一波受惠者,已成功受孕一個多月。林媽媽表示婚後即開始求子之路,但由於規律性生活一年以上仍無法懷孕,諮詢醫師後確定夫妻倆有不孕的問題,嘗試5年人工生殖療程後,進行第三次療程適逢補助上路,坦言「心態上真的有差!減輕不少經濟壓力,讓我能夠安心備孕,沒想到好「孕」來得這麼快!」。

兩大學會推出「好孕地圖」 鄰近機構一指查

陳明哲醫師表示,新補助方案對不孕夫妻而言有助減少經濟壓力,基本試管療程花費大約15萬元,但補助可以減少三分之二的費用,且重視植入胚胎數,母嬰健康受保障。目前衛福部已公布的「體外受精(俗稱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許可之人工生殖機構,全台共有93間,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為了力挺真正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症夫妻,攜手打造「好孕地圖」 (https://infertilitymap.org/ ),一指即可找到鄰近院所,期望幫助需求者「好孕成家,預約幸福」,一圓家庭夢。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