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改善肺癌高死亡率

張允中教授提醒,在癌症轉移之前就進行治療,是改善肺癌高死亡率的關鍵,也是肺癌防治的主要目標。

根據統計,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亡原因之首,其因也來自肺癌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初次診斷大於50%常已為第四期,導致發現時為時晚矣!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似乎成了降低肺癌死亡率的不二法門。第30屆的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學術研討會探討針對「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用於肺癌高風險者的篩檢,邀請台灣、美國、南韓與日本專家學者分享各國肺癌篩檢的經驗,期望可以藉此交流,增加國內對於肺癌篩檢的了解,更期望未來台灣推展LDCT肺癌篩檢有更好的成效,進而減少肺癌死亡率。

菸害、空污、家族史、肺病 提高肺癌風險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指出,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成因多半來自菸害(含二手菸)、空氣污染、特殊職場(如砷、鉻、石綿)、居家環境暴露有害物質(如氡氣)、有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或長期曝露於充斥排油煙環境等,這些內外因子都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

張允中教授提醒,在癌症轉移之前就進行治療,是改善肺癌高死亡率的關鍵,也是肺癌防治的主要目標。為改善肺癌高死亡率的現況,國健署與射線醫學會、肺癌學會、胸腔重症醫學會、胸腔外科醫學會聯手共同推廣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術(LDCT)」肺癌篩檢,以期提早發現肺癌,有利醫師進一步治療,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

四類高危對象  「菸害」與「肺癌家族史」不可忽視

張允中教授根據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表示,需要特別篩檢的較高危險族群,證據顯示可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以篩檢肺癌。高危險族群包含以下四大類:

1. 抽菸史每天一包,並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的民眾。

2. 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

3. 有肺病史、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如石綿)的民眾。

4. 外長期暴露在高油煙環境,沒有任何排煙設備的民眾,也具有較高罹患肺癌風險。

然而依照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肺癌患者從不吸菸者(never-smoker)的比例高於吸菸者,不同於歐美之肺癌患者主要以重度吸菸者為主。本次研討會中 楊泮池院士指出吸菸者之肺癌與不吸菸者之肺癌為兩種不同之疾病,台灣不吸菸者之肺癌篩檢(TALENT)研究約12000名受試者,結果顯示高於國外肺癌篩檢之肺癌偵測率,但多數為零期或一期(96.5%)。肺癌家族史增加罹患肺癌風險。建議未來台灣肺癌篩檢應針對重度吸菸者與具有家族史之不吸菸者。

具有國際實證 肺癌篩檢更精確

張允中教授根據研究結果指出,有很高比例的肺癌患者,在初次檢查胸部X光時並未診斷出。此外,依據美國NLST(National Lung Screen Trial)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重度吸菸者每年都需配合政府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較傳統胸部X光檢查,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受檢者所接受之幅射劑量較常規電腦斷層檢查低,也是目前具國際實證可發現早期肺癌的篩檢工具。

LDCT篩檢也有助於降低所有原因造成之死亡率(all cause mortality),例如美國NLST研究也發現對於心臟血管疾病提早發現有很大幫忙,LDCT篩檢必須配合戒菸,可以降低吸菸相關之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與吸菸相關之癌症。

放射線科醫師專業評估 非鈣化「肺部結節」關鍵是其大小

張允中教授表示,大約有50%的人在健檢時會發現肺部結節,但其中多屬良性。因此,若在健檢報告看到「肺部結節」,先不要驚慌害怕,絕大多數都為良性變化或肉芽腫等,尤其是典型鈣化結節幾乎絕大部分為良性,後續採取可以追蹤方式觀察觀察其變化即可。

張允中主任解釋,在大型LDCT肺癌篩檢研究顯示非鈣化「肺部結節」小於1公分有高達九成以上為良性,但隨著小結節直徑愈大,惡性機率也會隨之增加。此外,兩大世界知名放射線科學術團體Fleischner Society及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Lung-RADS指引準則中,提及專業放射線科醫師判讀的重要性,區別肺臟結節特性為實心(solid)、部份實心(part solid)、毛玻璃(非實心)(ground glass opacity, GGO)與正確測量大小非常重要,對於一些大小不大但確有其他惡性懷疑的影像發現也必須有專業的判斷。目前對肺部結節的偵測標準較以往有所放寬,例如實心結節要放寬至6mm,因6mm直徑以下的小結節癌變機率相對低很多,每年追蹤即可。在6mm(含)以上,就建議依照指引進行較短期追蹤或處置。

但若在實心結節8mm以上,就必須短期追蹤其變化,或醫師專業判斷是否做進一步之侵入診斷。近年來大家常聽到的毛玻璃結節,有很多原因造成,包含感染和早期肺腺癌,有些感染或發炎造成的毛玻璃結節,在下次追蹤就變小或消失,若是肺腺癌造成的毛玻璃結節,通常進展緩慢,若其大小若小於20mm,其變化通常在3-5年內看不出來,但仍必須持續定期追蹤變化。由於小型毛玻璃結節也可能終其一生也不會改變,但也有可能會轉變為部份實心,所以必須持續追蹤觀察變化,後續處置必須與專業醫師諮詢討論,才能考慮各種狀況,得到最佳的個人健康照護。

標準流程待共識 長者肺癌要篩檢

張允中教授強調會依照結節大小、外型、特性及是否為肺癌高危險族群等因素,決定立即治療或持續追蹤。張允中主任提醒,若肺部結節在自我追蹤時變大,就可能要進一步切片或進行其它檢查;若篩檢後確定肺癌,則越早進行手術或治療的效果越好。未來如何整合國際指引與台灣追蹤與處置準則非常重要。

張允中教授指出,LDCT對於高風險族群做篩檢,才能找到更多可以治癒的早期肺癌,達到最佳的醫療效果。新北市在2020年首創長者健檢中進行「高風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此外,立法院舉行的「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在具備完整醫師團隊及遵照臨床指引下,也建議鬆綁設置LDCT的篩檢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以期及早治療根除肺癌。各界的努力都在期待降低台灣肺癌的死亡率,與增加病患存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