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抗疫超重要! 專家提出身心因應策略

「心理抗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維持好的身心狀況,方能共同面對疫情的挑戰,也是對整體社會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已連續10天以上破百例,民眾每天在家防疫,最關心的就是疫情消息,隨著確診人數的起伏、確診者足跡所在而有心理波動。從此現象可見,疫情影響我們的不會只是身體或是疾病的問題,也會帶來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以及廣泛圍的影響性,針對如此情況,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黃玉書主任分享在疫情之下的因應策略。

第二次的疫情爆發,來得凶猛且無情,黃玉書主任表示,這造成的心理壓力遠勝於去年的恐懼,因為我們正與這些看不見的病毒正式交戰,也清楚這已經不再是傾全力防堵能夠解決的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確診者、家屬、被隔離者的污名化問題,許多人也都受到劇烈的打擊,像是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消毒國軍,以及失業者、航空業、新冠高風險族群或是同時上班也要陪伴年幼孩童的父母,種種心理層面的問題,都極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與關心。

根據政府從正向神經心理學介入,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設計並發展出「P.E.A.C.E五部曲」,黃玉書主任歸納民眾常見問題,建議可以遵循下列因應策略:

● 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我們絕對要有信心去相信科學與專業。切勿傳遞錯誤的訊息,散發恐怖的資訊

● 給予周遭親人同事朋友,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而不是互相懷疑與指責

● 正向思考且學會接納各種負面的情緒,比如當面對家人或朋友出現的焦慮不安、生氣煩躁,或一直抱怨吃不太下、睡不好等等情緒,要先能夠停下來傾聽,並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並要同理他人,這就是轉念及正向思考

● 維持正常的作息,足夠的營養與運動。充足的睡眠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的產生

● 適度地「減少」觀看新冠肺炎相關重複新聞報導,轉而做一些平常比較喜歡的事情,比如聽一些好聽的音樂、看一本喜歡的書籍,甚至在家做瑜伽也有適度的運動效果,同時亦可減緩焦慮憂鬱情緒。

● 如果發現心情出現較大波動,如焦慮、恐慌、心悸,同時也出現失眠等等症狀,且一週超過三天以上的失眠,則建議應該尋求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隔離者可撥打免費諮詢專線1925尋求專家協助。

「心理抗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維持好的身心狀況,方能共同面對疫情的挑戰,也是對整體社會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