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劑中藥行動條碼 蟾酥砒霜雄黃入列

國內去年發生一起少見中藥自殺案件,一名婦人將中藥材「蟾酥」磨成粉狀,吞食自殺。由於毒性極強,還來不及搶救,就不幸死亡。類似中藥中毒死亡個案時有耳聞。衛生署中藥要委員會預計年底實施「毒劑中藥行動條碼」,希望可以減少悲劇發生。
 
臨床顯示,民眾端午常使用的雄黃,以及許多中老年男性常用來泡酒的烏頭,以及蟾酥、馬前子、砒霜,這些都屬於毒劑中藥。衛生署要求業者在年底前,必須在相關中藥材上,標示行動條碼(QR Cord),提醒消費者。
 
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表示,依照民俗傳統習俗,民眾在端午節會喝雄黃酒,或在額頭上用雄黃寫字驅邪。但雄黃含有重金屬砷等物質,加熱後成為氧化砷,就是砒霜,如果使用不慎、劑量過高,可能會有致命的危險。
 
未來,新措施實施後,民眾在中藥房所購買的雄黃,外包裝上有QR Cord,要是對雄黃不瞭解,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來掃瞄行動條碼,瞭解雄黃用途以及毒性等資訊。
 
透過行動條碼,消費者可以得知什麼是雄黃?它從哪裡來?黃林煌指出,雄黃的化合物是硫化砷,只要吃上一點,就產生劇毒,希望希望透過這個系統,提醒民眾這是有毒的東西,使用時,務必小心。
 
黃林煌表示,到了年底,民眾只要使用智慧型手機,只要對著毒劑中藥的外包裝上行動條碼,一掃便可得知毒劑中藥藥材的名稱、產地、適應症及副作用,以減少誤用導致死傷的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