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本土病例累至21例!疾管署:落實「巡倒清刷」是關鍵

若民眾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與關節疼痛、或皮膚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及活動史,以利診斷與通報。

若民眾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與關節疼痛、或皮膚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及活動史,以利診斷與通報。

疾管署在14日公布新增1例高雄市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個案為居住楠梓區的30多歲女性。該名患者於10月上旬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骨頭痛及全身無力等症狀後就醫,經醫師懷疑通報檢驗,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一型。目前個案正於醫院接受治療,密切接觸者均無症狀。

疾管署指出,該名患者於潛伏期間並無國外旅遊史,主要活動地為住家及工作地點,因此研判為本土感染個案。衛生單位持續監測社區疫情調查與防治工作,進行病媒蚊密度監測、孳生源清除及環境衛教宣導。

病毒型別與先前群聚不同 基因定序釐清感染源

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本次個案感染的登革病毒為第一型,與8月間高雄鼓山區及三民區群聚疫情中檢出的第二型不同。衛生單位已完成病毒基因定序,並將持續分析,以釐清可能的感染來源與傳播鏈,確保疫情追蹤的精確性。

疾管署也提醒,雖目前疫情未擴散成群聚,但仍須密切觀察社區中潛在的感染個案,避免因天氣及病媒蚊活動而造成再度升溫。

今年本土病例21例 境外移入達6年同期次高

截至10月13日,國內累計登革熱本土確診病例達21例,分布於高雄市13例、桃園市6例,以及宜蘭縣與台北市各1例。目前沒出現重症或死亡病例。

此外,疾管署指出,今年境外移入病例已累計202例,為近6年同期第二高。病例來源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比高達91%,其中以印尼(58例)最多,其次為越南(50例)、菲律賓(25例)及泰國(21例)。

全球疫情持續升溫 亞洲與非洲仍呈高峰波動

今年全球登革熱通報病例已超過426萬例,死亡病例逾3,000例,疫情遍及101個國家與地區。疾管署表示,美洲為疫情熱區,巴西、哥倫比亞及墨西哥等國病例數高居前列。

亞洲地區方面,中國疫情有上升趨勢,孟加拉正處高峰期並呈波動狀態;越南、斯里蘭卡與柬埔寨等國的病例數也高於去年同期。非洲地區的蘇丹與馬利等國也相繼出現疫情。疾管署提醒,隨著國際旅遊往來頻繁,境外移入風險持續存在,國人應提高警覺。

民眾防蚊四步驟 落實「巡倒清刷」是關鍵

疾管署再次提醒,現階段氣溫仍適合蚊子活動及繁殖,應持續落實「巡、倒、清、刷」四步驟:

  1. 巡:定期巡查住家內外積水容器。
  2. 倒:倒掉積水,避免孳生病媒蚊。
  3. 清:清除廢棄容器、花盆托盤等潛在孳生源。
  4. 刷:刷洗容器內壁,去除蚊卵殘留。

此外,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核可含有效成分的防蚊藥劑,如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降低被蚊叮咬風險。

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 醫療院所同步提高警覺

若民眾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與關節疼痛、或皮膚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及活動史,以利診斷與通報。

疾管署也呼籲,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問診時應加強詢問患者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可使用登革熱NS1抗原快篩試劑輔助判斷,以利早期診斷及即時通報,協助衛生單位啟動防疫措施。防治登革熱最有效的方式是減少病媒蚊孳生與人蚊接觸。唯有政府、醫療院所及民眾三方共同合作,才能阻斷登革熱傳播鏈。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