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已存在至少五千年之久,是國際間重視的嚴重傳染病之一。在台灣,每年仍有數千人罹患結核病,為達成WHO 2035消除結核之目標,除了致力於結核病病人照護及接觸者檢查外,更擴大高風險族群潛伏結核感染(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的篩檢對象,若能及早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有效降低未來9成的結核病發病率。
潛伏結核感染 免疫力下降成「活動性結核病」
結核菌可透過飛沫/空氣傳染,感染者只有10-20%會發病,因此「感染不等於發病」,有感染結核菌但未發病的狀態就稱為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也不會傳染給別人。結核菌進入身體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成功把它控制住,讓它暫時無法活動,但這些結核菌可能在免疫力下降時,約有5-10%會變成活動性結核病的隱性健康風險。
感染篩檢共兩種 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結核菌素皮膚試驗
因為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篩檢發現。目前常用的兩種檢查方式如下:
1.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IGRA):抽4cc的血液檢查,利用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抗原在體外刺激淋巴球產生丙型干擾素來判定是否曾接觸過結核菌抗原,較不受卡介苗的影響,準確性高。
2.結核菌素皮膚試驗(Tuberculin skin test, TST):適用未滿2歲兒童,測驗方式是於左手前臂的掌側中點注射0.1cc的結核菌素,注射後48至72小時,由醫師依反應做結果判定。若檢查呈現陽性,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檢查,排除活動性結核病。如果沒有症狀也沒有病灶,就可以診斷為潛伏結核感染狀態。
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 預防性治療降低未來發病風險
除了和傳染性結核病病人同住或長時間密切接觸者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計畫。高風險族群包括:與結核病人有密切接觸者(如家庭同住者)、愛滋病毒感染者、接受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者、血液透析者、血糖控制不佳(HbA1c≧9)的糖尿病者、預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者)、慢性阻塞肺疾病者、血液腫瘤疾病者、藥癮者、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等群體生活者。這些高風險族群如果能及早發現潛伏感染,並接受預防性治療,就能大幅降低未來發病風險。
潛伏結核感染可治療 服藥一至三個月降低風險
潛伏結核感染是可以治療的。可以掛結核病治療專科醫師門診,經醫師評估,選擇適合的口服藥物服用,依藥物種類服用1~3個月不等。在服藥期間,確實配合衛生局都治關懷服務,確保潛伏結核感染者服下每一顆藥,來提高治療成功率,將未來發病的風險降到最低。
潛伏結核感染雖然沒有立即的危險,但卻是未來結核病發病的主要因素。透過早期篩檢並進行預防性治療,就可以有效降低結核病的發生,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若你或你的親人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向醫療院所諮詢,安排適當的篩檢與追蹤。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2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