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多歲老翁血液透析逾20年,期間曾因心臟問題,多次手術治療、置留中央靜脈導管,進而血管狹窄。即便以氣球擴張術改善狹窄,仍效果不佳,甚至經常因血栓問題往返醫院,最後只得在脖頸處植入雙腔導管。然而,雙腔導管雖能順利透析,但為避免導管外露處因潮濕感染,他不僅無法隨意沖水洗澡,天氣炎熱時也怕流汗而不敢外出,更遑論從前他最喜歡的休閒就是泡溫泉,甚至想都不敢想。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柯宏彥醫師分享,經評估後為該患者以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合金人工血管具備良好的血管支撐性,有助於在中央靜脈狹窄處維持血管通暢,協助穩定血液回流,且置於皮下無外露導管。現在老翁不僅能安心洗澡、安心出門,也一圓泡澡心願,逐漸找回生活品質。
如何穩定長期血液透析 建立安全有效管道成關鍵
柯宏彥醫師表示,血液透析通路是為了讓長期或短期洗腎病人能順利治療而建立的安全有效管道,通路的品質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一般而言,會以「自體動靜脈廔管」與「人工動靜脈廔管」為優先選項。
柯宏彥醫師說明,自體動靜脈廔管是連接靜脈與動脈血管,讓靜脈血管經使用後逐漸「動脈化」,促使靜脈內壁增厚,血管更強韌以利血液透析,是感染及併發症風險都較低的通路選擇;人工動靜脈廔管則是利用人工材質將動脈與靜脈銜接起來的血管通路,通路熟成期較短,適合急需盡快透析、或血管條件不佳的患者。
然而無論是自體或人工,療程進行期間,患者仍會因不同的身體情況遇到廔管無法使用的窘境,過去多半會改置入「雙腔導管」取代透析通路;不過由於該導管需留置體外,感染風險也隨之升高。
血液透析無路可選時 合金人工血管成新選項
柯宏彥醫師指出,血液透析通路其實還有「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一選項,患者若中央靜脈過於狹窄,無法建立自體動靜脈廔管與人工動靜脈廔管,除了雙腔導管,另外也有中央靜脈合金人工血管可選擇。
柯宏彥醫師解釋,相較雙腔導管部分曝露體外,得考量感染與血栓阻塞風險較高,合金人工血管一部分穿過狹窄中央靜脈直達近心端的上腔靜脈區,另一端埋到皮下與一般傳統動靜脈廔管去做結合,雖然無法全然免除阻塞風險,不過已大幅降低患者感染風險,也對中央靜脈狹窄問題有幫助。
醫籲:健保資源新進展 透析病友可主動了解治療選擇
柯宏彥醫師表示,過往面對相同適應症時未有健保給付,常讓患者面臨不小的經濟壓力,所幸合金人工血管日前已納入健保,提供有相關需求的患者多元選擇。柯宏彥醫師也提醒,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未及時處置,等到血液透析通路出現問題後,才經由洗腎科轉診至外科處理,建議透析患者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討論,及早規劃合適的血液透析通路,有助提升長期治療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