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近一半人口屬於酒精不耐症體質,為全球之冠,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因飲酒引起的癌症比例遠高於歐美。研究顯示,在歐美每25位癌症患者中有1位與飲酒有關,而在台灣及東亞國家,這個比例是每10人就有1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高醫胃腸內科醫師陳以勳提醒民眾,從「戒一杯」開始,翻轉食道癌、頭頸癌,守護健康!
酒精無安全量 醫:應不喝或確實減量!
戴嘉言副院長表示,民眾須重新檢視生活習慣、愛護自己身體。醫師們在臨床中看到太多因為長期飲酒而導致的肝硬化、胰臟炎、食道癌、頭頸癌、牙周病的個案。這些疾病其實多數是可以預防的。而預防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酒精無安全量」這個觀念,進而做到「能不喝,就不喝;有喝,就要減量」。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
可以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如果皮膚出現泛紅則有高度懷疑,準確率約有70%,陳以勳醫師指出,特別是喝酒容易臉紅的民眾,代表可能帶有「酒精不耐症」的基因缺陷,體內缺乏分解乙醛的酵素,讓這個致癌物更難代謝、在體內停留更久。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在2007年將酒精與其代謝產物「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乙醛會直接破壞細胞DNA,累積在體內將大幅提升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全球每年逾300萬人因酒精死亡 「無酒、低酒」守護腸胃與健康
根據WHO統計,酒精每年導致全球超過300萬人死亡,其中不只是癌症,還包括肝炎、肝硬化、胰臟炎、心血管疾病、失智、抑鬱症、自殺、酒駕、暴力等社會問題。因此,今年「台灣無酒日」訂下了明確的核心訊息:
•酒精是確定的致癌物,沒有任何安全飲用量。
•喝酒臉紅,是身體在告訴你:我無法代謝毒素,請停止飲酒。
•即使是少量、偶爾飲酒,也會提高罹癌與其他慢性疾病風險。
•喝含酒精的提神飲料,其實也等於攝取酒精,應納入酒害警語規範。
•目前政府所訂每日飲酒上限過高,應下修並鼓勵零酒精生活。
陳以勳醫師再次強調,食道癌、頭頸癌等消化道疾病並非命運,而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預防。無酒、低酒,是守護腸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