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不規則用藥恐喪命?中年男靠插管+葉克膜撿回一命

台灣胸腔暨加護重症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響應2025世界氣喘日,同時呼籲民眾,氣喘的控制需要耐心與長期配合,切勿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台灣胸腔暨加護重症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響應2025世界氣喘日,同時呼籲民眾,氣喘的控制需要耐心與長期配合,切勿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是氣喘患者,長年從事體力工作疏於規律用藥,不料,去年因急性嚴重氣喘發作送醫,抵院時因氣道阻塞過於嚴重,氧氣難以順利進入肺部,醫護人員緊急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治療,合併啟用葉克膜(ECMO)進行肺部輔助,才成功脫離險境,從鬼門關前走一遭。後續患者依靠穩定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搭配施打生物製劑的方式,逐步穩定病情,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

氣喘=支氣管慢性發炎 規律用藥才是穩定的關鍵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表示,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唯有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降低發炎反應,避免氣喘發作。若患者因症狀忽隱忽現而自行停藥,僅在發作時才倉促使用急性藥物,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可能導致支氣管長期發炎,進而提高急性惡化與住院的風險,因此,正確且規律的用藥,是控制氣喘的關鍵因素。

急救藥物非萬靈丹 靠它恐釀致命危機!

現代人生活節奏忙碌,不少氣喘患者未遵循醫囑治療,總要等到身體出現不適才自行前往藥局購買成藥,導致「用藥不規律、隨意購藥」的情況屢見不鮮,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周昆達醫師強調,「這樣的用藥習慣,對於氣喘患者很危險!」。在氣喘治療中,控制型藥物與急救藥物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控制型藥物過去多為口服形式,如今則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只要每日規律使用即可,是預防氣喘發作與維持呼吸道穩定的「根本治療」。

相對地,急救藥物如短效型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SABA),則是在氣喘症狀發作時,迅速緩解呼吸不適的「應急解方」,應限於急性惡化或有症狀時使用。周昆達醫師進一步提到,氣喘治療的目標不僅是減少發作,更重要的是維持正常肺功能與良好的生活品質,這必須從「完整控制疾病」的角度出發,他補充,「急救藥物不是萬靈丹,反覆持續使用效果可能會打折扣,且沒有辦法改善發炎的根本只會掩蓋問題,無法從根本改善氣喘體質。」

氣喘冰山理論揭示疾病真相 穩定用藥是關鍵解方

氣喘不只是「發作時才需要注意」的疾病,「氣喘有如冰山」,表面可見的症狀——如呼吸困難、胸悶、喘鳴與咳嗽等,僅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真正深藏水面下、經常被患者忽視的,則是更為關鍵且危險的病理變化,包括「呼吸道慢性發炎」、「呼吸道過度敏感」以及「呼吸道重塑」等。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劉景隆醫師指出,這些潛在病變才是導致氣喘反覆發作、病情惡化與肺功能持續受損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氣道重塑,因長期慢性發炎造成氣管結構改變,可能導致永久性肺功能下降,即使未來症狀看似緩解,也無法完全恢復健康狀態,因此,氣喘患者即使症狀暫時消失,也不代表疾病已被控制,更不該因此自行停藥或僅於發作時才使用急救藥物。劉景隆醫師提醒,「唯有規律、長期使用控制型藥物,並定期回診接受完整評估,才能有效壓制呼吸道深層發炎,防止不可逆的結構改變,從根本控制病情,守住呼吸健康。」

響應世界氣喘日 醫界積極推動吸入治療平權

為強化病患對氣喘的認知與照護,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將每年5月第一個星期二訂定為「世界氣喘日」,而今(2025)年度將強調”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呼籲各國正視吸入性藥物的可近性與可負擔性,確保所有氣喘患者都能獲得穩定且持續的治療。

台灣胸腔暨加護重症醫學會除了響應國際倡議,同時呼籲民眾,氣喘的控制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與長期配合,切勿因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唯有規律使用控制型藥物、遵循醫囑回診追蹤,才能真正遠離氣喘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重拾穩定且健康的呼吸生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