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不聽話? 專家:「掌握這個觀念」親子關係更緊密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遠比想像中重要。讓家庭成為能讓孩子安心的所在,孩子也可以與父母安心相處。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遠比想像中重要。讓家庭成為能讓孩子安心的所在,孩子也可以與父母安心相處。

我曾經在百貨公司的美食街看到一位心情煩躁的母親對孩子吼道:「趕快吃一吃!笨蛋!」

我大吃一驚,但孩子挨了罵,也只是漫不經心地回了一句:「好啦。」

最後這對母子也是笑嘻嘻地離開。或許這位母親平時就很容易煩躁,對孩子來說,挨罵也是家常便飯了。

儘管我們都知道「否定孩子不好」,但日常生活中,還是會不小心說出這種「無意識的否定」,或許這才是教養的真實寫照。

就算我們沒有那個意思,否定的話語也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

這一章,我會帶領各位探討「無意識的否定」,分享我們可以怎麼做,以及有哪些重要觀念。

孩子說不出口的理由 其實背後有原因

教養上要做到不否定孩子,有一項重要觀念,那就是: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

爸媽身為歷練豐富且成熟的大人,大多時候,想法比孩子正確,這也是理所當然。但就算確信自己是對的,也希望各位別強迫孩子接受。

原因在於,一旦抱持「我是對的」、「爸媽說的準沒錯」的論點,就無可避免地會否定孩子。

家人之間溝通時,最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爭對錯」。因為重要的根本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有沒有接納孩子的想法和心情。

我再重申一次,儘管爸媽大多時候是對的,但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就無異於否定對方。

即便你的意見「正確」,也只是就某個面向來說正確。一旦強加自己的意見在對方身上,就有可能讓對方陷入窘境、形成折磨。

再分享另一個重要觀念:一味地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只會讓人際關係惡化。

這是理所當然的。雖然看似天經地義,但要意識到自己是否犯了這種毛病卻相當困難。

對孩子說:「你一碗飯要吃多久!趕快吃一吃去寫作業!」這很容易。

爸媽希望孩子快點吃完飯,才能收拾餐桌;希望孩子快點寫好作業,準備好明天上學的東西,然後早點睡覺。

但這終究只是「爸媽的希望」。

從爸媽的角度來說,能最快搞定事情的方法,就是叫孩子「趕快吃一吃去寫作業」。

縱使「早點寫完作業」確實比較好,但孩子也有自己的狀況,好比「現在還不想寫作業」。如果當爸媽的只顧自己的期望,單方面否定孩子,孩子將作何感想?

當你產生否定孩子的念頭,或是忍不住想發怒的時候,請在心中默念這句話:「孩子有孩子的狀況。」

而且要明白,即使你詢問孩子有什麼考量,他們也不見得能解釋清楚。

爸媽:「趕快吃一吃去寫作業!」

孩子:「我不想。」

爸媽:「為什麼?」

孩子:「就是還不想寫。」

爸媽:「你到底為什麼還不想寫?」

孩子:「不知道。」

即使詢問理由,孩子可能也只會說「不知道」,甚至什麼也不說。

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沒理由。

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他們沒辦法好好解釋自己的想法。

你小時候是否也有被父母質問原因卻默不作聲的經驗?

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說」、「不想說」、「覺得說了父母也不懂」,又或者是連你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說不出口。

「我很累,想再休息一下。」

「我今天和○○吵架,心情不好。」

「我真的很想看這個節目,不然明天沒辦法跟朋友聊天。」

「我要到快來不及的時候才有動力。」

「你們自己還不是都拖到最後才做。」

「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沒那個心情。」

儘管小孩子的表達方式不同,但背後的緣由可能與大人的想法沒什麼差別。

當爸媽的必須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只是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好好說明」。

給孩子時間思考 比糾正行為更重要

在教養這方面,「否定」的相反是「理解」。

更具體來說,是「試圖理解孩子的言行」,以及「用言語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如果什麼事都順著孩子的意,事情根本不會有進展!」我的意思當然不是「凡事都要順著孩子的意」。

只是希望各位提醒自己,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先試著了解他們當下的想法、考量,以及不想做某件事的心情。

請務必將這一點記在心上。

想從孩子口中問出他們的想法,也有一些訣竅。

那就是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告訴孩子:「你先想一想,下次再問你時,要告訴我原因喔。」

別期望孩子有辦法立刻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別期望孩子能立即做出改變或理解你的意思。

有時候孩子會找不到適當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想法,整理思緒、組織語句也需要比大人更多的時間。我們要給予孩子表達的自由,讓孩子按自己的步調表達想法。

請抱著這樣的心態,等待孩子開口。

「否定的話語」和「否定性溝通」的負面影響會逐漸累積,同樣的,爸媽靜靜等待的行為,也會一點一滴影響孩子,讓孩子逐漸改變、成長,學會更多事情。

不要著急,循序漸進展開對話,孩子整理好思緒後,自然會開口與你分享。

家庭心理安全感高低 決定孩子願不願意靠近你

要做到不否定孩子,還有另一項重要觀念,也可以說是大前提,那就是:提高家庭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兼組織行為學專家艾美.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提出的概念,近年來在商業領域備受關注。

簡單來說,「心理安全感高」就是指組織裡的每一位成員都可以安心表達自已的想法和感受。相反的,若發生以下幾種狀況,則代表該環境「心理安全感低」:

.在會議上和公司裡發言會挨罵。

.提出想法或意見時會被嘲笑或忽視。

.挑戰失敗時會被斥責。

一家心理安全感低的公司,會產生諸多弊端,例如:大家都怕被批判而在會議上選擇沉默、下屬不敢向上司表達意見、出了錯也無法與上司商量,於是選擇隱瞞,進而導致組織衰敗。

我認為,「心理安全感」在家庭裡更重要。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可以解釋成「家人之間可以安心表達自己想法、感受並行動」。

各位不妨也想想自己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高不高呢?

假設孩子擅自做了某件事情,身為爸媽的你,會怎麼做呢?

.立刻否定。

.不合自己的意就生氣。

.覺得孩子說的話不必認真聽。

.家裡潛在許多「禁止事項」。

這些狀況都意謂著「家庭的心理安全感低」。

如果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低,以下情形就會變成常態:

.害怕父母,什麼都不敢說。

.難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習慣觀察父母的臉色。

.只會聽父母的話,不會自動自發做事。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的,孩子有事也不會找爸媽商量,甚至可能不想回家。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遠比想像中重要。讓家庭成為能讓孩子安心的所在,孩子也可以與父母安心相處。

本文來源: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比稱讚、責備更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先覺出版社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