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患者未按指示用藥 一周後病逝
許多人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當做慢性病的一種,但若病患擅自停藥或未按指示用藥,嚴重者有致命危險。北市一名30歲的李小姐在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後,經過醫師評估後自費服用標靶藥,服藥的前六個月,可見明顯的療效,血液中的白血病致癌基因含量下降至百分之一以下,達到主要分子學反應MMR。不料,再七個月之後回診檢查,發現白血病致癌基因數值又升高,回復至服藥前的狀態,而且長期服藥體內已出現抗藥反應,問診後才發現,李小姐因出外遊玩,疏忽未帶藥品,一周後皮膚浮現如瘀青的紫斑外,還出現嘔吐,甚至昏迷。幾天後,年僅30歲的李小姐就離開人世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北醫學大學腫瘤內科賴基銘醫師表示,白血病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血癌,簡單來說是血液細胞之惡性腫瘤,而慢性骨髓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屬於慢性骨髓性增生疾病中之一。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依病程有三階段,即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依疾病惡化程度區分階段,目前研究認為,此類疾病的成因是骨髓的造血細胞產生基因改變所致。
 
慢性骨髓白血病的病患常會感到疲累、體重下降、腹痛、左腹脹大、發燒等,罹癌初期即有上述現象,但是,許多人罹病卻不自知,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或感冒所導致的疲倦等不適,不少人都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有白血球數值過高才進一步檢查。賴基銘醫師表示,若是患者處於慢性期且基因符合特定序列,可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而進入加速期及急性期患者,若病情難以控制,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
 
然而,服用標靶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造成不適,如患者水分留滯體內,簡單的說,就是水腫,多在臉部與下肢,高劑量者尤其嚴重,一般而言,停藥後就會回復至原本的體態,但嚴重者需要服用利尿劑。此外,副作用還包含腸胃不適、腹瀉、易嘔吐、關節痛、發燒等,可服用止瀉劑、止吐劑與退燒藥緩解,至於關節疼痛多好發於四肢,建議可補充含有鈣、鎂的食物減緩不適,嚴重者可服用類固醇。而許多癌症患者有吞嚥困難的問題,改喝蔬果汁,醫師叮嚀,水果應削皮,盡量避免生食,以避免接觸細菌受到感染,而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與健康,避免傷口產生,保持皮膚黏膜完整性。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