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歷代皆有的長青型品類,既是祭拜上天的禮器,也可作為佩飾或喪葬器物。由於它們的形制風格與製作方法都隨著時代的遞嬗而改變,所以本文從古器物學的角度分「去方為圓、大管鑽磨、餘料運用、出廓系璧、出廓大璧」五項,概述璧形器的發展過程。
館藏精粹賞析 ▲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的第二年,即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集中最優良的瓷土和人力,燒造宮廷所需要的瓷器,其中也包括了以鈷藍繪飾的青花瓷,如本期所要賞析的青地白花大罐即為嘉靖時期的官窯作品。
此件大罐頂部為圓形的罐口,頸部短而直,肩部上聳,腹部圓鼓而上提,其下逐漸收窄,底下具有圓形的圈足,體型壯碩飽滿,散發典雅莊重的氣質。
罐體表面布滿紋飾,頸部是折枝紋,以上下起伏的波狀形態環繞一圈,其餘器表裝飾著鶴鳥、雲朵及靈芝紋,鶴鳥的頭部上仰,翅膀朝左右兩側展開,細長的腿部自然垂放,體態輕鬆自然。
鶴鳥周邊散布朵朵祥雲與靈芝,雲朵和靈芝以雙渦紋或扇形紋為中心,勾捲狀的雲氣及枝葉朝外放射,鋪陳出雲氣蒸騰、煙霧靄靄的景象。全器藉由鶴鳥與祥雲、靈芝交互穿插的布局,呈現平和與吉祥的仙界意境,是此時常見的紋樣題材之一。
所有紋飾皆以鈷藍勾勒輪廓,輪廓外側的地子填滿鈷料,內部留白,或用鈷藍描畫細部的線紋,成為青地白花的品類,是傳統青花瓷器裡的變化式樣,值得仔細觀賞與品味。
一、去方為圓玉璧
玉璧的原始造型為圓形、片狀、中間有圓孔之狀,它的製作方法分為內、外二部分來進行。
玉璧的內孔多用中型管具鑽磨而成,打孔方法有單向管鑽和雙面對鑽兩種。以單向管鑽法製作的內孔呈上大下小之狀,孔壁留有管鑽旋磨痕跡,孔緣偶有凹凸狀的茬邊,而雙面對鑽法製作的內孔則有上下端較大、中間收窄的現象。
玉璧的外緣經歷二個階段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時期,以去方為圓法製作玉璧的外廓,玉璧外緣常有不圓整的現象。例如圖一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璧,此器的外緣多處缺損,局部略為平直或稍有尖突,都是去方為圓法的特色,相同的現象亦可見於上海市青浦縣福泉山所出土的玉璧上。
二、大管鑽磨玉璧
春秋戰國以後,玉璧的製作工藝有了飛躍的進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大口徑的金屬圓管製作玉璧的外廓,讓玉璧的形狀趨向正圓。
以金屬大管製作玉璧外廓時,大多採用單向管鑽法進行,由於玉料耗損度與管具的旋磨次數成正比,使玉璧的外緣不僅會有細利的旋磨痕跡,還會因為上大下小的器形而呈斜面狀。
例如圖二為戰國時期的玉璧和龍形珮,由於三者的器緣弧度相合,所以我們知道戰國玉工是用大型管具在不規則的玉料上鑽磨而取得圓璧的。相同的大管鑽磨法亦可見於湖北省江陵望山楚墓所出土的玉璧上。
三、餘料運用
玉璧是「內圓外圓」的器物,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心料和邊料等餘料,位於玉璧內孔的心料可以做成圓形的器物,位於玉璧外側的邊料則視其大小而定。
商周以前採用去方為圓法製作玉璧外廓,璧外邊料比較零碎,使用狀況並不明朗,但是到了春秋戰國以後,改用大口徑的金屬圓管鑽磨,可以保留較大面積的邊料,製作為其他的器物。
例如圖三為戰國晚期-西漢的玉劍璏,此器呈彎曲的弧形,背面突出一個繫綁孔,正面淺浮雕螭龍紋,造型十分奇特。由於其圓弧狀的器緣與玉璧外廓的弧度相合,所以筆者判斷它是用璧外邊料製作而成的。類似的餘料運用特徵也可見於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所出土的犀形璜上,是此時特有的工藝之一。
四、出廓系璧
春秋戰國以後盛行「中軸平衡、左右對稱」的組佩飾,組合零件除了玉管、玉珩、玉觿及玉虎、玉龍等象生動物之外,還有體型較小的圓形系璧與出廓系璧。
出廓系璧的造型以傳統的圓璧為主體,周邊保留部分邊料製作為透雕紋飾。例如圖四為戰國晚期-西漢早期的玉璧,此器中間是一個傳統樣式的圓璧,表面布滿規律的浮雕穀紋,圓璧上方突出一個冠形繫孔,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鳳鳥,形成出廓式的紋樣。
鳳鳥周邊皆去料成空,每個透空處皆可作為繫帶孔,與冠形繫孔一起串連上下方的飾件,符合組佩飾的需求。類似的造型亦可見於西漢南越王墓所出土的三鳳渦紋璧上,是此一時期所盛行的新形制。
五、出廓大璧
除了佩帶用的小系璧具有出廓紋飾之外,形體較大的玉璧也可以做出廓紋樣的設計,其紋樣形態則隨著邊料的位置與大小而定。
例如圖五為漢代的玉璧,此器的體型較大,主體部分是一個圓璧,表面布滿整齊的乳丁紋,上方保留長方形的塊狀玉料,以鏤空技法透雕一個螭龍紋,螭龍延頸後轉,四肢張開作跨步狀,S形的身軀與捲翹的長尾塑造出扭身行走的動感,也是順著邊料形狀所作的設計。類似的出廓大璧在漢代頗為多見,如河北省定縣北庄漢墓所出土的乳丁紋玉璧即可作為對照的參考。
除此之外,有些出廓大璧加入了「宜子孫」或「延年」等吉祥文字,而且透雕紋樣的形態更加華麗,如江蘇省揚州甘泉老虎墩漢墓所出土的宜子孫玉璧與陜西省咸陽周陵鄉新庄村所出土的螭虎紋璧殘器,都具有莊重典雅的大器風格。
玉璧從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到漢代,豐富的數量與多變的形制令人目不暇給,但是只要了解各代的製作工藝與形制風格,就能掌握璧形器的發展概況,進行深入的鑑賞。下期將以「龍形佩」為主題作整合性的研究,歡迎讀者繼續批評指教。
【圖片說明】
圖一 良渚文化 玉璧
此器以去方為圓法製作,外緣有平直、尖突等不圓整現象。
圖二 大管鑽磨法示意圖
春秋戰國以後用大型管具鑽磨玉璧的外廓,所以玉璧的形狀極為圓整。
圖三 戰晚-西漢 玉劍璏
此器的弧形邊緣與玉璧外廓的弧度相合,呈現璧外邊料的特徵。
圖四 戰晚-西漢 出廓系璧
此器保留圓璧外側的邊料,製作冠形繫孔與對稱鳳鳥,成為出廓系璧。
圖五 漢代 出廓大璧
此器採依料施工法,將圓璧上方的玉料透雕為跨步轉身的螭龍紋。
資料來源:圖文內容摘自震旦月刊/ 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吳棠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