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司機便後滿盆血 檢查竟是晚期大腸癌!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崙醫師表示,大腸癌多是後天因素改變為主,民眾應多吃蔬果、多運動,才能避免罹患大腸癌。

58歲的阿南(化名)是一名大貨車司機,平常工作忙碌且生活飲食不規則,導致沒有正常排便習慣。某日上完廁所後發現自己的大便有血,驚覺不對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且腫瘤已經轉移肺部及肝臟,醫師當場判定為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阿南與妻子起初都不敢置信,後來透過良好醫病溝通,阿南也積極面對自己疾病,經由化療再到口服標靶藥物等多線轉換治療後,阿南的腫瘤日漸穩定,最後透過手術切除原位癌及肺部轉移腫瘤,另外也透過電燒清除肝臟轉移腫瘤,目前治療與追蹤已超過七年,腫瘤都沒有復發跡象。現在他也已經退休,每天為老婆準備便當溫馨送餐,享受著這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

台灣癌王大腸癌 50%患者確診後已是晚期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崙醫師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經連續12年高居首位,由於大腸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必須仰賴定期篩檢才能找到病灶,當患者感到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時,有高達50%的患者已經是晚期大腸直腸癌。張家崙醫師進一步表示,以往第一期大腸癌患者要在臨床診斷中遇到是很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多數大腸癌都由大腸瘜肉發展而來,因此完整的大腸鏡檢查相當重要。所幸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大腸瘜肉篩檢及糞便潛血檢查,讓腫瘤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降低癌症造成死亡的比例。

多線藥物治療延長存活期 搭配基因檢測可精準用藥

張家崙醫師說明,針對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主要目標在於延長存活期,避免疾病惡化。根據國外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目前使用多線標靶藥物搭配化療,患者平均的存活期是30個月;若還有搭配其他局部治療,如電燒或是手術切除,則可以提升存活期到50至60個月。研究也顯示,使用愈多線藥物可以延長更多存活時間,當患者使用前面幾線針劑標靶藥物及化療治療無效或產生抗藥性時,則建議接續使用後線的口服標靶藥物,因此病友應保持樂觀心態,遵照醫師指示積極治療。近年來癌症精準醫療已成趨勢,倘若診斷為大腸癌,建議可搭配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提升治療效率與效果。

疫情期間別自行停藥 避免病情惡化

張家崙醫師提醒,新冠疫情期間,有些病友可能因擔心醫院感染而不敢就醫或自行停藥,恐提高病情惡化風險,建議多跟醫師溝通,選擇適合治療方式,避免反覆化療進出醫院造成感染風險。另外大腸癌多是後天因素改變為主,最主要跟飲食、排便以及生活習慣有關,平時要多吃蔬果、多運動不要熬夜,也要注意不要過胖提高罹癌風險。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