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難行? 機器人置換術讓你輕鬆邁大步

膝關節看似強壯但卻也相當脆弱,一不注意就可能導致它衰退,如不當的生活方式、錯誤且過度的動作或者受傷,都將增加膝關節的負擔,成為使其衰退的主要元兇,加上年紀漸長,所有的病痛通通跟著找上門,膝關節退化更是很難避免。而當膝關節嚴重退化時,也就不得不面對膝關節置換手術來改善病況,但卻有不少人因為拒怕手術而隱忍疼痛,直到不良於行。其實,目前已有機器人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前可經由3D模擬,使手術更精準,且能夠較快復原。

膝關節多為老化而受損 年輕族群因外傷所致

長安醫院骨科主任楊志鴻醫師表示,膝關節受損多因自然老化,導致關節軟骨磨損造成退化,但其不單是老年人專利,目前在一些車禍受傷中,膝關節骨折的年輕人也相當常見;因膝關節軟骨有一定的厚度,若是消磨後,並不像輪胎壞了就可以換成新的,目前醫療技術並無他法能使軟骨再生,所以只能藉由人工關節置換,讓行動不再因膝關節衰退而受限。

機器人手臂精準輔助 膝關節置換更完善

楊志鴻醫師說,膝關節退化在年輕人或症狀輕微者,可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刺激軟骨再次生長,來改善症狀;但若經膝關節X光檢查,為較嚴重磨損者,效果則較不佳,此時就需考慮以置換全膝人工關節。

楊志鴻醫師說明,目前機器人全膝關節置換,會在術前由電腦斷層掃瞄所得到的膝關節影像,進行客製化的3D骨頭模擬,依照所得膝關節運動參數,找到適合患者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術中再利用機器人手臂及時導航定位,精準將人工膝關節擺放在符合人體工學角度的位置,輔助醫師順利執行手術。

機器人全膝關節置換 傷口小、疼痛低且更耐磨

楊志鴻醫師指出,比起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在使用機器人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其除可更精準執行膝關節置換外,更大幅降低傷口破壞,同時免去病人因害怕疼痛而拒絕治療,且多數患者在手術當天就能下床走路了。此外,早期的人工膝關節耐磨度約10年就需重新置換一次,而機器人全膝置換手術則以特殊輕薄材質植入,使膝關節更耐磨,藉以延長使用年限。

楊志鴻醫師補充,機器人手臂的出現,雖然代表了科技的進步,但醫師根據每位症狀不同的患者,透過專業判斷調整後,加上操作純熟度,才是關乎手術成敗與否的關鍵。

糖友人工關節置換 血糖控制是關鍵

目前機器人全膝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受損的病患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不僅傷口小且復原快,但若為糖尿病患者,不免會擔心其是否會增加感染風險?楊志鴻醫師說,門診中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都患有糖尿病,其最重要的在於術前、術後的血糖控制。若手術前後空腹血糖≤200mg/dL ,血糖明顯受到良好的控制,其傷口的癒合可達99%,產生感染併發症風險相對也較低。但最重要的是,在接受手術前,應與主治醫師諮詢並確認近期血糖控制狀況,才能有效避免手術後傷口癒合不佳,或是人工關節感染併發症問題發生。 

自我居家照護這樣做 股四頭肌運動不可少

楊志鴻醫師強調,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後,自我居家照護也相當重要,除應先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外,也要避免跌倒、負重、泡湯、游泳、跑步等動作,待回診檢查後,經醫師診斷許可,即能恢復以往的行動自如;另外,因女性的肌力比男性弱,因此退化的速度也較快,建議日常生活中,可透過股四頭肌的訓練,以防止膝關節衰退。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