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臉黃大便灰 恐是膽道閉鎖惹禍

一名出生20天多天的新生兒,因解灰白色大便,2個月21天大時,在醫院接受剖腹探查手術,排除有膽道閉鎖,但又因傷口裂開,再次接受剖腹傷口縫合手術,且黃疸指數持續上升,也呈現灰白色大便,直到4個半月大赴臺中榮總檢查,懷疑恐是膽道閉鎖,醫師建議手術治療,但家長因擔心前幾次手術經驗不佳有所猶豫,後來再進行腹腔鏡術中膽道攝影手術後,確定病症,才採以腹腔鏡葛西氏手術治療。

膽道閉鎖不及時治療 恐肝衰竭死亡 

雖然這名新生兒較晚接受葛西氏手術,但術後兩天,即解綠色大便,術後一個月黃疸指數也降到正常指數,目前已經2歲半,黃疸指數正常,但因肝功能指數較高,仍定期門診追蹤;臺中榮總兒童外科主任周佳滿指出,當肝外膽管不通,促使膽汁無法排出,鬱積在肝臟,就會造成膽道閉鎖,這時嬰兒會出現皮膚黃疸、茶色尿及淡黃或灰白大便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恐活不到兩歲,就會引發肝衰竭死亡。

利用嬰兒大便辨識卡判別 有異狀盡速就醫

文獻報告指出,嬰兒膽道閉鎖的發生率以台灣及日本在內的東亞最高,每一萬個活產新生兒就有0.8到1.5人罹病,其中台灣膽道閉鎖基金會更統計,國內每年新增罹患膽道閉鎖的病例約30至40名,但卻有三成未能及時發現治療;周佳滿主任表示,除了透過嬰兒皮膚或眼白判別有無黃疸,也可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兒童健康手冊提供的嬰兒大便辨識卡,一旦有異狀應盡快就醫。

把握60天治療黃金期 提高手術成功率

若高度懷疑嬰兒是膽道閉鎖又無法確定時,建議可接受手術,做術中膽道攝影,確定膽道閉鎖時,就可進行葛西氏手術,若能把握出生後60天治療黃金期,成功率也會提高;周佳滿主任指出,院內從98年起,就積極發展小兒腹腔鏡及胸腔鏡手術,近3年來,每年皆完成約有近200例的微創手術。

長期膽管炎且預後差 八成患者得肝臟移植

若葛西氏手術效果差,則可採肝臟移植,即使是三個月大以後確定診斷者,也能直接做肝臟移植,成功率高達成9成,但葛西氏手術成功者,仍可能會持續有纖維化或膽道發炎等症狀;周佳滿主任提醒,開刀後完全痊癒無合併症的約只佔六分之一,開刀後2年內完全無合併症出現者,較可能完全痊癒,但長期下來一再發生膽管炎者且預後差,八成患者恐須接受肝臟移植,因此透過腹腔鏡手術膽道攝影,能及早診斷是否有膽道閉鎖,且進行手術,延長等待肝臟移植的時間。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