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AI人工智慧 翻轉老人照護

銀色浪潮正席捲全球!有預測指出,2033年台灣將成為全球老化第一的地區。科學家指出,喊得震天價響的新科技及AI人工智慧,將在高齡社會中扮演翻轉的主要力量。 

「人工智慧」是近來最熱門的詞彙,彷彿只要有了人工智慧,生活就能變更便利、有效率。很多人以為,未來A.I智慧將在長期照護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台灣醫學資訊的重要推手、台北醫學大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這麼說:「在長照上,A.I智慧不會扮演什麼角色。」

A.I智慧改變生活 但無法取代醫護人員

李友專院長這句話如暮鼓晨鐘,敲醒很多人的夢。他笑著說,大家對人工智慧不能有過大的期望,期望過大失望也大。A.I智慧歷經兩次寒冬,因大家對它有過度的期待,結果不如人意,馬上從雲端跌落谷底。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A.I智慧再次捲土重來,這次是否能改變人類的生活?答案是肯定的。但它無法取代醫師、護士的工作。

本身也是皮膚科醫師的李友專說,醫療是一個很複雜的行為,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眼神交流,光是看似簡單的餵食、洗澡、翻身……等醫護工作,就無法靠機械人完成。醫療需要的是「人」的溫度,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取代。只能取代部分工作如分送藥物、物品搬送等,讓醫師、護士更有時間照顧病人。

人工智慧跟智能科技有很大的差異。李友專說,智能化的科技輔具如升降梯、用機械人運送醫療器械、到病房送藥或是聲控科技……,都不是人工智慧(AI),但這些新科技趨勢,在高齡化社會中將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3D醫療照護不容忽視

早在幾年前,新醫療科技早已融入醫療體系,如3D列印可以把醫學上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可能。3D列印是目前最火紅的產業,醫療最早應用於牙科,透過3D掃描建模做出植牙的手術導板,讓植牙的位置可被準確定位。

3D列印技術也被視為骨科手術的利器,病情複雜或需要矯正骨頭的手術,在非緊急的情況下,3D列印客製化的術前規畫,可使大傷口手術變成微創手術,節省手術時間,進而增進手術成功率。

看好3D列印市場潛力,長陽生醫這幾年積極統籌兩岸3D醫療及醫材市場,去年底與比利時醫療3D設計大廠MATERIALISE簽約,引進Mimics 3D列印醫療設計解決方案;目前針對3D醫材項目,投入正顎、隱形牙套、應用在頭蓋骨及膝關節的矽膠模具的生產與應用。

機器人在未來亦將扮演醫師的得力助手。如達文西手臂目前已是各大醫院必備的科技,它已成為外科醫師的得力助手。有些機器人則扮演運送工作,將後勤物資和設備運送到醫院各處,甚至負擔分發藥物、送餐的工作。去年在林口長庚手術病房大受歡迎的「智慧運輸機器人」,能把器械或物品送到指定地點,大幅節省人力。

智慧運輸機器人可以負重120公斤,還有語音功能,東西送達時發出「器械送到了,請快來取貨!」等語,提醒開刀房人員。下一步,長庚醫科將研發遞交手術器械的機械人,解決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目前美國正在試驗一種「護理機器人」,用以指導去療養院理療室做理療的患者如何正確使用器具,或提醒他們按時服藥。

以前,醫師外出開會,查房工作由住院醫師代勞,家屬抱怨連連,也引起不少糾紛。美國研發機器人電視醫師,目前在人體試驗中,曾試用機器人電視醫師的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表示,機器人電視醫師只是「醫師」的替身,透過電視螢幕可以顯示醫師的臉,病患可透過機器人,跟醫師進行正常對話。

「今天有比較好嗎?可以舉起右手動一下嗎?右腳可以抬起來動一動嗎?」住院醫師帶著一台機器人電視醫師,來到患者劉先生的病床前。60歲的劉先生中風住院,遠在美國開會的尹居浩在飯店操控機器人,進行每天例行的查房。機器人電視醫師讓醫師開會也能掌握患者的狀況,若需要調整治療方向,就交代其他主治醫師。目前,在美國機器人電視醫師主要用於重症醫療,主治醫師離開醫院,患者發生緊急狀況,機器人電視醫師可以跟主治醫師連線看診、下診斷。尹居浩強調,機器人電視醫師是很好的幫手,既能節省主治醫師的時間,還能提高治療效率。

人工智慧可以預測死亡與復原機率?

人工智慧在高齡化社會雖不能扮演照護者的角色,但它可以扮演「預測者」及「預防」的角色。李友專說,「人工智慧可以透過大數據,預測很多狀況。」李友專進一步指出,人工智慧可以預測死亡、失能及復原機率。以中風病人為例,只要輸入數據,人工智慧就可以精準分析出,這個人未來死亡及復原機率,甚至還可以精準預測出未來10年死亡及甦醒的機率。

人工智慧分析之後,可提供病患家屬參考,做好心理準備。到過安養中心參觀的人,看到有些病患雙手被綑綁、小小的身驅被禁錮在一張小床上,心裡有說不出的難過。李友專說,過去醫師提不出精準的科學數據,有了人工智慧之後,醫護人員可以拿出數據告訴家屬,病人的癒後狀況,由家屬決定治療方式。若預測癒後狀況不錯,醫療院所可以安排其他治療計畫,尤其復健介入的時間非常重要。

人工智慧也可以扮演提醒的功能。老年人常忘記該準時吃藥,美國研發出一款家庭醫療機器人,除了會提醒主人吃藥,更能自動按藥物劑量分配,甚至還能立即連線上網,替用戶解答醫學問題。它像私人助理一樣,提醒你用藥時間,若用戶沒準時吃藥,機器人還會向用戶的親人發送訊息提醒。

李友專認為,人工智慧可以幫忙管理老年人的用藥,讓每個老年人用藥可以做到量身訂制。以他母親為例,每次看到媽媽的藥袋自己都快抓狂,因為藥品種類過多,加上有些藥物跟某些食物相剋,這需要專人管理,才能讓病患病情控制,甚至減藥。他無奈地說,老年人需要的不是日行萬步、天天5蔬果這種教條式的衛教,而是精準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用藥,什麼可吃、什麼不能吃。

人工智慧可以扮演預測的角色,分析病患個人資料及狀況,告訴醫護人員,病患用藥3個月後的血壓數值,建議病患是否需回診,若不需回診,則由專人送藥到病患家裡。李友專說,這樣可以節省很多人力、物力。人工智慧可以扮演監測的角色,提供慢性病患精準的資料,供醫護人員參考。

AI智慧老人陪伴

「以後,人工智慧可扮演每個人家庭藥師。」李友專接著表示,陪老年人聊天也是人工智慧未來的趨勢,但他覺得,目前有些國家發展的家庭機器人,看似可以陪伴獨居老人聊天、排憂解難,但老年人每天面對冷冰冰的機械人,以後會覺得缺少溫度,反而覺得自已被冷落、更孤獨。

如果以後人工智慧可以發展成個人化的對話模式,在人工智慧裡輸入老年人跟家庭成員對話的詞彙,模擬成員的聲音,這樣老年人就不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他開玩笑說,每次媽媽跟他用LINE聊天,因為太忙每次聊沒3分鐘就匆匆掛掉。如果有一種人工智慧可以把我跟我媽常講的詞彙輸入大數據,陪我媽聊天可以聊得更久,達到心靈陪伴、慰藉的效果。

然而,隨著獨立生活成為銀髮浪潮的重要需求。具有人工智慧功能的服務型機器人可以解決生活瑣事、提高生活品質的服務,已是未來趨勢;但解決生活問題是一回事,成為生命中情感交流的對象又是另一回事。如何讓人工智慧成為有「溫度」的醫療,是未來醫界極需解決的課題。

出自《震旦月刊》3月號 https://www.aurora.com.tw/monthly/560/0i057590949914466090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