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就醫 病史說清楚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華一鳴
 
帶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寶寶或表達能力有限的幼兒就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他們無法親口說出自己的不適狀況,但醫師不是算命仙,若想要有正確的診斷,需要父母將觀察所得提供醫師,做為評估判斷的依據。
 
不論是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寶寶,或是表達能力有限的幼兒,一旦身體有了病痛,都無法明確讓大人知道究竟是哪裡不舒服,這時就需要父母的觀察,以提供醫師做為評估判斷的依據。然而,父母卻未必24小時跟著孩子,難免有所不知之處,面對孩子的不舒服,有時還真無法掌握狀況,導致就醫時無法提供充足的線索,以至於影響了診斷。
 
線索可能誤導判斷
有時,前後讓不同醫師看診,診斷有如天差地遠,對此,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華一鳴指出,「醫師診斷的過程需要病人或家屬提供線索,並觀察病人的症狀,思索該朝哪一方向診斷。醫師根據所提供的線索,會將諸多可能的因素進行初步的篩選,但畢竟是人腦,偶爾會直接接受訊息,若有不正確或是不相關的線索,很容易影響了後來的診斷方向」。
 
就醫要準備 病史說清楚
華一鳴醫師表示,「醫師無法未卜先知,連算命都要提供生辰八字做為判斷依據,更何況是就醫,看病不是只讓醫師『看病』而已,還需要提供病史讓醫師參考,病史愈詳細愈好,這樣有助於醫師做出正確判斷」。只不過不少孩子平常由長輩或保母照顧,孩子不舒服,父母匆忙送來就醫,對於病史一問三不知,還要打電話詢問。他提醒,「父母帶孩子就醫,應先做好準備,畢竟看診時間有限,若能在有限時間內提供多一點有用的線索,對醫師確診很有幫助」。
 
就診時,父母該怎麼準備要跟醫師說的內容呢?從醫師撰寫的就醫紀錄兩大部分反推,首先是「主訴」,華一鳴醫師解釋,「主訴是指患者來看病的原因,包括主要症狀、持續時間(或什麼時候開始),如:發燒兩天了、今天早上開始肚子痛」。
再來是以主訴為中心,所發展的「現病史」,「從發病到就診時依序發生了什麼事?」他認為,這些內容就像「短篇小說」,雖然篇幅不長,卻要涵蓋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經過和歷次診療情況等內容,要簡短說清楚的確不容易。對醫師而言,一問三不知固然麻煩,但東拉西扯說不到重點也讓人覺得頭痛。
 
他指出,「醫師詢問病史時,避免有所遺漏,會參照口訣LQQOPERA,建議父母帶孩子看診前,也可依此口訣,事先把孩子的狀況加以整理,讓所提供的線索更具參考價值」。
 
他提醒,若父母不是主要照顧者,最好先行了解孩子的狀況,除非主要照顧者也會陪同就醫,否則,到了診間再打電話問,不只浪費醫病雙方的時間,也延長孩子忍受不舒服的時間。

  意義 參考內容(以腹瀉為例)
L Location:位置 腹部痛
Q Quality:發作型態
‧大便的狀態?(稀糊便?水瀉?)
‧大便的顏色?氣味?
‧是否有黏液或血絲?
Q Quantity/time course:
發作歷時長短
‧一天腹瀉幾次?
‧大概多少量?
O Onset mode:疾病發作的
型態或發作模式
‧哪時會出現腹瀉的狀況?
‧過去是否有相關的事件出現?
P Precipitating factors:
環境或誘發因素
‧腹瀉的誘發因子?
‧最近的飲食內容?
E Exaggerating/exacerbating
factors:加重因素
‧腹瀉之後,吃東西會拉得更嚴重嗎?喝水也會拉嗎?
R Relieving factors:
緩解因素
‧出現腹瀉後,有做哪些處置?
‧有沒有去看其他醫師?用藥?
‧狀況有比較改善嗎?
A Accompanying/associated
symptoms:伴隨症狀
除了腹瀉之外,還有伴隨哪些症狀?
‧是否有脫水:黏膜皮膚乾、尿量變化、哭的時候是否有眼淚?心跳快嗎?
‧有沒有發燒?腹痛?噁心嘔吐?肌肉痠痛?躁動不安?
 
華一鳴醫師補充,根據「主訴」的內容,醫師可先對疾病產生一個初步的診斷方向;之後,獲得充分的「現病史」,則開始了鑑別診斷,因此,父母務必配合醫師的問診,提供正確的病史。他說,「有些父母會誇大孩子的病情,這樣容易誤導醫師的判斷,而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這樣不只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可能同時對孩子造成傷害,如:電腦斷層攝影,因輻射造成的生物效應會累積在人體內,劑量愈高發生輻射傷害的機率愈高,應減少不必要的曝露才是」。
 
※原文刊載於2017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2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